课时规范练3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1.(2017浙江台州期末,24)《稷下赋》云:“治平有术,齐国振兴。
……稷门附近,设立学宫。
……学士
之盛,车毂雷鸣,举袂云摩,气贯长虹。
……有教无类,不殊卑荣。
……最为老师,乃属荀卿,三为祭酒,智
超群英。
”这反映出()
A.先秦教育发展
B.儒学成为主导
C.太学开始创建
D.荀子创办学宫
2.(2017湖南长沙二模,2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
这一主张体现了()
A.法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仁政思想
D.民本思想
3.(2017山东临沂一模,3)韩非子“观往者得失之变”,创作了《孤愤》《五蠹》。
秦始皇读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秦始皇感叹的原因是韩非子()
A.主张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
B.适应潮流最早提出法治主张
C.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D.文章构思精巧并且寓意深刻
4.(2017江苏盐城期末,2)“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
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
派的是()
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导学号25390096〛
5.(2017全国卷临考冲刺卷三,24)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
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
”这说明()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6.(2017四川黄金大联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
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又提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
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材料三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编自卢云《汉晋文化地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
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
1.A材料中“学宫”“有教无类”等反映了先秦时期教育的发展,故A项正确;先秦时期儒
学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太学创办于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由材料并不能得出
荀子创办了学宫,故D项错误。
2.D“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未体现出法治思想,故A项错误,D项正确;礼治思想和仁政思想在材料中并没有
体现,故B、C两项错误。
3.A韩非子的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适应了当时秦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农耕经济,在
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的要求,故A项正确;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在总结商鞅等思想家的
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故B项错误;韩非子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不是秦始皇发出
感叹的原因,故C项错误;秦始皇感叹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的治国主张,文章构思精巧并
且寓意深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D材料反映的是墨家的思想主张。
“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儒家重视丧礼,与材料“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不符,故A项错误;“严刑峻法”是法家的思想主张,
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兼爱”“非攻”亦属墨子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5.B“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千多年来
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
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思想是符合现实社会需要,被统治者推崇的,但
并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秦始皇以法
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错误。
6.参考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的政治:君
主用贤人,行仁政。
(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财富;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
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
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儒家关于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回答即可。
第(2)问,根
据材料二,围绕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
信息可知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从地域特色、兼容性等方面回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