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方法一 、史料的分类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3、局限: 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例.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
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
”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史料 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A .①正确,②③错误B .②正确,①⑧错误C .①③正确,②错误D .③正确,①②错误2.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
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A .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 .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二)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1.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2)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2.价值: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二、获取史料的途径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6、上网搜索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例1.关于历史学习的方法,西方著名学者埃尔顿这样认为:“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先入为主的危害大于证据之不足或细节之谬误……在他理解这些证据之前,他不问也不应该问具体的问题。
”下列学习方法中最符合埃尔顿观点的是A.理论联系实际B.重视调查研究C.有史有论、史论结合D.史由证来、论从史出2、历史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客观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
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最容易受到作者主观因素影响的是A、发生的地点B、事件的经过C、事件的结果D、事件的影响3.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包含着华夏中心观、华尊夷卑观和“华夷之辨”等观念。
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与东亚诸国交往之类的问题时,如要获取有助于克服华尊夷卑偏见的资料,较好的方法应当是A.注意收集和使用中国以外的相关资料B.尽量查阅台湾史学家的史书C.广泛查阅中国古代的史籍资料D.查阅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5.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B.②C.③D.④6.两位学者对公元元年至l700年世界人口数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出现很大差异。
导致两位学者对相同时期世界人口数的统计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有:①占有的资料不同②研究方法不同③客观史实不同④作者的阅历不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09广东)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8、材料三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选自邓小平1992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5)上述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请说明理由。
(2分)(5)材料四是原始材料,因为它直接选自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未经史学家(或学者)修改或转写。
(2分,理由不对或未写扣1分)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缺陷: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重大事件,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
(2分)注意: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收集多方面的史料。
(2分)10、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
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
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
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述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3分)(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述证据:材料四。
(3分)(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论?(3分)(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分,每点1分)(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看法?(4分)这说明了什么?(1分)(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2分)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经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
(2分)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1分)(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1分)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2分)(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分)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11、材料一:《贞观政要》卷八:“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
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
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一一《毛泽东选集》材料三:时下,我们对秦始皇是少骂一些,还是少赞一些?从历史学上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只要把史实考证清楚,当赞处则赞,当骂处则骂就是了。
……但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以为还是少赞些为好。
因为,我们要建设先进文化,就必须与韩非、秦始皇的那一套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彻底决裂。
所以,我说对秦始皇要少赞。
——2007年第6期《随笔》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否定秦始皇的理由是什么? (1分)其根本目的何在? (1分)答;理由:秦始皇实行暴政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