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文化因素“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宽松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2.特点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影响(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阶层固化,等级森严D.政治失序,礼崩乐坏【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D。
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阶层固化,等级森严,排除C。
考向二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乐记·乐论》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据此,孔子等儒家学者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应该是A.礼乐制度敬天法地,赋予统治者以合法性B.不“过制”、不“过暴”符合儒家理念C.礼乐所反映的秩序与和谐利于“仁”的实现D.社会的动荡使人们需要礼乐实现慰藉【答案】C【解析】根据“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在于通过礼乐制度,实现其“化百物”,“别群物”,止“乱”、“暴”,使社会有序并且“和谐”,从而达到“仁”的境界,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礼乐制度,不是在论证统治者的“合法性”,A项错误;不“过制”、不“过暴”是礼乐制度的目标,该说法没有明确儒家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B项错误;材料分析礼乐制度与天地和谐、社会有序的关系,没有明确礼乐的“慰藉”作用,D项错误。
考向三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及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1.治国理念上的不同(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
(2)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2.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原因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
可以从客观(主要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分析原因:(1)儒学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2)儒学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C.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到来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儒学思想。
材料反映了春秋晚期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希望以其“仁”、“礼”思想影响诸国的历史进程,但由于当时诸侯争霸,各国统治者力图实现富国强兵、变法图强,从而使孔子的政治理念破灭,表明春秋时期孔子儒学思想与当时的时代不相适应,故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故选C。
A项所述属于孔子提出其政治理念的社会原因,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考向四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家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
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
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
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们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
虽然,它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古代儒者往往“言必称尧舜”,如《尚书·尧典》记载,“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歌颂尧为政德行高明;《孔子家语·五帝德》记载,尧为政“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这表明了儒者A.违背现实政治需要B.批判法家社会变革C.主张恢复礼乐文明D.推崇圣王为政之道【答案】D【解析】材料指出“古代儒者”推崇“尧舜”之治,如《尚书·尧典》“歌颂尧为政高明德行”,《孔子家语·五帝德》歌颂尧为政彰显圣王之仁,这些说明儒家主张先王的为政之道,根据所学这也符合儒家的政治主张,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强调的是要有理想化的社会追求,不能说明儒者违背现实政治需要,只是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在当时不受统治者的重视而已,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儒者的主张都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比如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便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很能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儒家对先王政治的推崇,并没有讲述到儒家对法家社会变革的批判,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孔子的确主张恢复礼乐文明,但这属于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材料设问主体为“古代儒者”,材料并未明确指出时间段,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
考向五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时期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
”材料中所说的道家思想A.有利于打破宗法制对人的束缚B.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答案】B【解析】材料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故B项正确。
材料呈现了自春秋至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天人关系的描述和认识,两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与宗法制对人性的束缚与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至于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道家的思想主张涉及诸多方面,材料无法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故D项错误。
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2.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
其共同点是人物主张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荀子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管仲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A.反对征收赋税B.关注民众生活C.发展社会生产D.重视强国富国3.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下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
下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