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66PPT)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66PPT)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 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 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 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 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 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 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 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 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 止哭泣啊!”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 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 形式。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一、形成原因
社 经 济: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会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 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大
变 阶级关系:诸侯士大夫(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福建泉州清源山宋代道教石刻——老君岩
(2)主要思想 ① 核心:“道”为世界的根本
天地万物之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无条件)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⑤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① 开创私学,因材施教 ② 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范围 ③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④ 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乐》
儒学基本文献——“四书五经”
六经→五经(孔子编订)
•
《诗》——《诗经》
•
《书》——《尚书》
•
《礼》——《周礼》《礼记》
(2)孔子思想主张:
① 核心:“仁”——内在修养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如何实践?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②“礼”——外在规范
材料3:“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
动。”
——《论
语·颜渊》
2、孟子 ——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者
(1)简介:孟子(BC372—BC289) 战国时期鲁国人,名轲,中国著名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 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 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 道”
③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向往“小国寡民”社会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2、庄子 简介:(BC369—BC286)
战国楚宋:姓庄名周
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 庄”。因隐居南华山,唐玄 宗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 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 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在汉城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 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 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 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 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弱者道之用”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刚亡弱存,弱者生存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千里送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性情刚直卓尔不群的 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 最容易受到污损)
天地—道德—功利—自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 政治思想:
B、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 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 如寇仇。
③ 伦理观——性善论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 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 也。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 有《逍遥游》、《齐物论》
(2)主要思想 ① 道是根本,宣传自然无为
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③ 伦理观——性恶论(去秦)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 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 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比出于争 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② 哲学上:“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与其尊崇天
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 制者它呢?与其顺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 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 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 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 “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 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 “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老庄 子子
韩非子 墨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顺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一)儒家学派及主要代表人物
1、孔子 ——春秋时期 儒家产生
(1)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 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避 讳避名不避字,父叔梁纥)春秋末期 鲁国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 主要载于《论语》,即语录体散文集 及《五经》中。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万物皆备于我,天地正气尽在我心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汝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① 价值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 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说: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请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② 齐物论:天地万物为一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物庄我子交故合事与变化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 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④ 学习上:最高目标——把握礼
容貌、态度、人无 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 不宁。
三、道家学派
1、老子 简介:(BC571—BC471)
春秋楚国:姓李名耳 字伯阳,谥号聃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道家创始人:道祖 代表作:《道德经》
老子
孔子在柏林
拓展阅读:
材料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
语·卫灵公篇》
材料2: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昔者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礼
记·檀弓下》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人而不仁,如礼何?
狭义: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崇尚礼治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八佾》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 诸?” ——《论语·颜渊》
③ 治国主张——“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④ 天命思想——重政治和人事,远鬼神
“敬鬼神而远之”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 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
革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生产力发展
经济变化 政治变化
不同见解
百家争鸣
(文化变化)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知识·梳理 儒家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