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讲评(一)

作业讲评(一)

作业讲评(一)试述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根据教材归纳,可以这样回答:(并非作业答案)第一,水文化形成的智慧特征。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的下游,湖泊众多,河流密布,水的灵动使智慧在江苏文化发展中发挥出突出的作用,使江苏人形成了勤思、善思和奇思的优良传统。

第二,南北文化交流形成的宽容特征。

中国历史上文化有南北之分的说法,这两大文化从地理上看以长江为交汇点,江苏就处于这个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价值多元化、富于交融性和社会和谐的宽容特征。

首先,价值多元化。

其次,富于交融性。

再次,社会和谐。

第三,富庶安定形成的尽善特征。

江苏人追求尽善,地尽其利、事尽其心和人尽其才,富庶安定的地域条件为之提供了可以实现这个追求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

扬州就是利用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唐代即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说。

明代状元89人中有16人出于江苏,清代状元112人中有49人出于江苏,江苏的人才之盛可见一斑。

也有学者认为,研究江苏地域文化应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江苏地域文化很难用一种文化来囊括全省文化。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江苏地域文化,江苏地域文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文化,现尚未完全定型。

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各地政治、经济等制度文化逐渐同一化,地域文化特色日益不突出,研究地域文化重要的是要突出各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代表性文化。

封建社会后期,江苏地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如金陵文化不仅是江苏地域文化,更是中国都城文化。

以上意见可供大家参考。

以下问题,教材上没有归纳,这儿归纳几点,供大家参考。

简述江苏在道教发展与变革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道教发展与变革史上,吴地方士葛洪、陆修静和陶弘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葛洪,自号抱朴子,句容人。

他把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提出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理论,强调道教徒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陆修静,原籍浙江人,长期生活在吴地,他创立了在道教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分类法,完善了道教的戒规仪式,使得道教斋法有了系统的仪式。

陶弘景,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他在道教史上的重要贡献就是创立了茅山宗,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

他在道教史上的贡献还在于网罗群神,排定座次,建构起道教的神仙信仰体系,向人们描绘了一个独立于人间世界之外的神仙世界,形成了一个等级有序、统属分明的完整的道教神仙谱系。

作业讲评之二南京文化的特征:可以这样归纳:(并非作业答案)1、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

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应天、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2、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

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

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

3、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

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

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

4、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六朝时期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

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5、“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组织制度。

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

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

6、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

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

7、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

这是一个含有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群体。

市民社群的形成,使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文化生活多样化,传统的以士大夫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于是市井文化也应运而生。

所谓“十里秦淮”便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代表。

以下问题,教材上没有归纳,这儿归纳如下:镇江文化的特征:1、历史悠久,文脉绵长。

文献记载2500年前的朱方是其最早的地名。

考古证明镇江从南朝宋设南徐州,至今有1600年历史。

镇江历代名人辈出,鸿篇巨制迭见,《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开山之作”或“千古名篇”的地位。

2、“吴头楚尾”的移民文化。

京口(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先秦时受吴越文化影响,号称“吴头楚尾”;历史上受北方移民影响很大,成为吴文化与北方文化冲突融汇的典型地带。

3、以“城市山林”著称的山水文化。

镇江处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交通极为便利。

境内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茅山等著名山峰和诸多的寺观园林,历史上吸引过无数文人学士、达官贵人来此,或归隐,或陶冶情操、或访古探幽、或山水寻游,并留下了众多著称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

4、镇江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其东南部地区有明显的吴方言特征。

作业讲评之三以下几个问题,教材上没有归纳,这儿归纳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苏州文化的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要点如下:1、厚重辉煌的吴文化底蕴。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的文物距今已有5900多年;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

苏州价值取向多元的传统,容许和鼓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园林、丝绸、服装、刺绣、灯彩、木刻、盆景、绘画、医药等方面均获得较高的成就。

2、海纳百川的水文化特征。

苏州濒临长江和太湖,浩瀚的长江和太湖水,碧波万顷,浩浩荡荡,成为苏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之流。

水是柔和的,但能克刚。

苏州人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容纳各个方面的各种事物,呈现出新旧杂糅的文化景观。

刚柔相济,包容开放,精细雅致成为苏州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3、崇文、仁爱的传统。

“状元群”、“院士群”人文现象的出现,说明苏州具有滋养和吸引智者的优越山水环境与发达的经济条件,也反映了苏州人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心态。

苏州人怀着克己仁爱之心,最先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

4、秀外慧中,精细雅致。

苏州城市建设的特点之一是“网状”。

从苏州园林秀丽典雅的造境,可以看到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对苏州人的影响。

秀慧、细腻、雅致是苏州城市精神最富特色和最具深刻意蕴的概括,是苏州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5、苏州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二、无锡文化的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要点如下:1、一脉相承的吴文化特征。

彭祖墩、阖闾城、鸿山三大遗址发现,在考古学上无可争议地证明无锡是吴文化发祥地的论说。

三大遗址分别为新石器时期、春秋时期、春秋战国吴越时期,印证了无锡文化发展史的一脉相承,由刚及柔,刚柔并济和吸纳、包容、开放、适时顺变的文化特征。

2、工商文化成为近代无锡城市的主流文化。

无锡民族工商业实业家的成功范例与民间“趋利”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大上海的文化经济辐射等造就了无锡的“工商文化”。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留存工业遗产繁多,是国内工业遗产富集的重点城市之一。

3、水文化赋予无锡人以灵性。

山、湖、河、城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观与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山清水秀之灵气,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无锡人推崇自然、保持朴素的审美情趣,陶铸了无锡文化精明、细致、缜密的人文特征。

4、无锡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三、试述吴地古典园林有哪些建筑特征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吴地现存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第一,吴地园林大多属官僚巨商私家所有,而北方园林主要是封建帝王的皇家苑囿。

例如,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具有这个特征。

第二,吴地园林艺术风格以精巧、雅致、自由、写意取胜,而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宏大、严整、富丽、浓烈的特点。

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种摹拟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艺术样式。

在设计构筑中,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奇美的山水风光。

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收到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同时,园林的巧构还表现了园主人的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营造出悠远的意境。

第三,吴地园林中,建筑、假山、水池、花木四要素缺一不可,而其他地区的园林则不一定四者俱备。

无锡著名的园林、景点大多围绕太湖展开,如鼋头渚为伸入太湖中的一个半岛;蠡园地处风光秀美的五里湖(即蠡湖)畔;而梅园则是依山而建,遥领太湖。

四、常州文化的特征1、历史厚重,崇尚创造。

常州地方文化源远流长,溧阳上黄镇水母山发现的“中华曙猿”,成为探索人类祖先发祥地之一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分属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圩墩、寺墩、新岗、三星村等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是常州悠久历史的明证。

常州人崇尚创造,在学术、文学、书画、戏曲、教育、科技、医学、园林等方面独辟蹊径,形成了有自己传统特色而又处于先进水平的丰富成果。

2、重文兴教,人文荟萃。

常州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有“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的盛誉。

常州儒风蔚然,人文荟萃,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实业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也形成了一批以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

3、兼容并蓄,经世致用。

常州优越的地理区位,易得风气之先,形成了广泛交流的开放性格局。

常州历代人才辈出,有常州词派,常州学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诸多开创先河的创举。

经世致用则成为常州文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人生信念。

形成了善汲纳、务实效、争一流、重信诺的优秀人文精神。

4、常州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作业讲评之四一、试述淮安文化的特征这个问题,教材上没有归纳,这儿归纳一下,供参考:1、兼容并蓄的淮楚文化特征。

淮安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

明清时期,淮安是全国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淮北盐运集散中心,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称,故形成了南北交融、兼收并蓄的淮楚文化风貌,地方风情民俗,既有楚风,又有吴俗,兼有广陵遗韵,并随漕运、盐务和淮关的兴废而演变,内涵丰富,自成一体。

2、因水而生,随水发展、兴盛的水文化。

淮安地处古淮河和泗水交会处,所辖县区的名称也多取之于水。

古运河、大运河、古黄河、盐河穿城而过,使淮安成为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并享有“运河之都”之美誉。

洪泽湖“古八景”和“新八景”都是运河文化的遗存。

绵延32公里的淮安里运河上的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府、淮安府衙,以及九龙口水乡风光区、清江浦历史街区、淮楚生态风貌区、河下古镇文化区、古楚文化观光区等,均展现了运河明珠的当今风姿。

3、南北建筑风格交相辉映。

淮安作为南北交通咽喉、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造就了淮安城内徽派民居建筑和典雅的北方园林建筑兼容的古城风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