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一)诗文导入:屏显: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组诗文:﹝高祖﹞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汉·《史记·高祖本纪》大丈夫,遇真诀,须要执持心猛烈。
——唐·钟离权·《赠吕洞宾》“所谓大丈夫,动合惊乾坤。
——唐·皮日休《七爱诗·李太尉(晟)》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唐·任华的《送宗判官归滑台序》大丈夫兮兼文武。
——宋·宋太宗《缘识》大丈夫儿,冰肝玉胆,砺山带河。
——宋·葛长庚《沁园春·大丈夫儿》“尔辈杀吾未晚,大丈夫视死若归,无名而死,然亦可惜。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十有没有发现共同点?对,都谈论一个共同的话题——大丈夫如何为?今天,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到战国中期,看看孟子是如何论述此话题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到129页。
(二)读文通意1.学生朗读课文两遍,读顺文句。
2.学生关注特殊词语,读通语句。
关注虚词:全文仅只有140字,却有13个“之”,请结合文章,说说“之”的用法。
关注通假字:女关注使动用法:淫,屈,移,3.学生齐读全文,读明句读。
关注对话内容,关注语气词,关注整齐句式。
(一)解读“大丈夫”同学们,在学第一章的是,我们借助朱熹的“熟读”和“精思”的方法,读通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老师又再次借助的朱熹的学习方法,大家请看大屏幕: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下》这次的学习的方法是疑,就如陶渊明所言,疑义相与析,所以,请问同学们,读完此文,你们有什么疑问的吗?而老师有几个疑问:1.全文提到多个人物,你能说说他们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个思想流派?纵横家:纵横学派起源于苏秦取得六国相印的合纵和张仪连六国而事秦的连横。
合纵即联合各国攻打秦国,连横即各个国家与秦国联合。
纵横学派的特点是以口舌为武器进行外交对抗。
他们认为战争会使人类发生大量死亡,而如果把军事换成外交,把武器换成三寸不烂之舌,也一样能取得与战争同样的效果。
口述: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
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
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
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
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景春:刘熙曰:“景春,孟子时人,为纵横之术者。
”阅读推荐:《乱世搅局者:战国纵横家集团的鼎盛时代》2.在本文中,儒家和纵横家开始一场关于“大丈夫”话题的论辩,似乎针锋相对,语气强烈,请看他们的对话: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关注语气词和副词:岂不诚……哉?焉得……乎?未……乎?(1)他们围绕的话题是什么?各自有什么观点?论题:大丈夫纵横家景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儒家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如何理解这双方的观点的意思?纵横家: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儒家: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里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3)请你结合公孙衍的故事和张仪的故事,说说孟子认为他们是不是大丈夫?结合作业本128页读故事,辦“大丈夫”。
[甲]公孙衍的故事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使秦国得到了魏国的河西地带。
后来,公孙行到魏国效力。
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受到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了。
因此,公孙行想要联合各请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行的“合纵”思想。
[乙]张仪的故事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患王的赏识,被封为相。
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游说天下诸侯,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
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
秦惠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
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不是“大丈夫”?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小结: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4)孟子是如何论述自身的观点?他在讥讽张仪之徒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古道”三句讲的是入世前的修身,从正面赋予了“大丈夫”崇高的品质和社会使命意识。
“居天下之广居”就是有仁德,“立天下之正位”就是有礼节,“行天下之大道”就是有义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两句讲的是入世时的人生际遇,高调宣扬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即穷达有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讲的是人世后的处事原则。
这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持有的为人原则。
三者前后一贯,内外相连,修身养气是基础,行为处事是表现,既有个人德行的要求,也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它们共同构成了大丈夫精神培养的整个过程。
在孟子看来,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オ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3.依据孟子的观点,能不能找出古今中外符合孟子观点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关羽,面对曹操的极尽笼络,不为所动,千里走单骑寻刘备。
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解放时,美国人害怕他回国,先许以高官厚禄,但他不为所动,后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
方志敏,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摇,毅然选择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贫贱不能移:叔齐和伯夷:两位公子公叔齐和伯夷,因为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们认为周武王违背了文王的规矩,所以不肯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杜甫,贫穷至极也坚定自己的信念,力行写作,终成就‘诗圣’之名。
朱自清:当时朱自清患着肺病,那时物价又飞涨,但他还是拒绝了美国的接济粮,不食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文天祥:在被元兵俘虏后,他宁死也不接受元兵的招降,最终被害。
苏武: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颜真卿:宁可跳向火堆,也不归附叛军,慷慨走向小人设置的陷阱。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退缩,宁死不屈,自己躺向了敌人的铡刀。
四、提出质疑,升华主题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那么在同学们的眼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丈夫”呢?2.质疑:那么在当今社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现实意义吗?明确:孟子的这些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
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
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
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
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易得的。
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
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
再次,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
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
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
唐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大文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
但无论如何演变,不拘性别,不拘年龄,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核,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五、作业布置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2.写一小段关于“大丈夫”的思考(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一怒而诸侯惧富贵不能淫≠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安居而天下熄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