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科数学试题解析版一、单选题1.化简cos 15°cos 45°-cos 75°sin 45°的值为()A.B.C.-D.-【答案】A【解析】【分析】先将75°统一成15°,利用余弦和的公式化简即可。
【详解】cos 15°cos 45°-cos 75°sin 45°=,故选A 【点睛】余弦和差公式为,。
2.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是()A.2 B.3 C.-2 D.-3【答案】C【解析】【分析】令y=0得到x=-2即得解.【详解】令y=0得到x=-2,故答案为:C.【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直线的截距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2)注意横截距指的是直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截距是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不是坐标的绝对值,所以本题不要错选A.3.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是()A.B.C.D.【解析】【分析】设点P(2,5)关于直线x+y=1的对称点Q的坐标为(m,n),利用垂直及中点在轴上这两个条件求出m、n的值,可得结论.【详解】设点P(2,5)关于直线x+y=1的对称点Q的坐标为(m,n),则由题意可得故答案为:B.【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点关于直线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求法,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计算能力.(2) 求点关于直线l:对称的点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l垂直平分得到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得对称点的坐标.4.已知数列的首项,且,则()A.B.C.D.【答案】C【解析】【分析】直接利用递推公式递推得解.【详解】由题得故答案为:C本题主要考查递推公式的运用,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计算能力.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斜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平行四边形B.水平放置的正方形的直观图有可能是梯形C.一个直四棱柱的正视图和侧视图都是矩形,则该直四棱柱就是长方体D.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的几何体就是圆台【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几何体的概念对每一个选项逐一判断得解.【详解】对于选项A, 斜棱柱的每个侧面是平行四边形,但是全部展开以后,那些平行四边形未必可以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是假命题.对于选项B,水平放置的正方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不可能是梯形,所以是假命题.对于选项C, 一个直四棱柱的正视图和侧视图都是矩形,则该直四棱柱不一定是长方体,因为底面可能不是矩形,所以是假命题.对于选项D, 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的几何体就是圆台,是真命题.故答案为:D【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几何体的概念,考查三视图和直观图,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2)对于空间几何体的概念的判断,一定要准确理解几何体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凭想象解答,要严格推理.6.两个公比均不为的等比数列,其前项的乘积分别为,若,则()A.512 B.32 C.8 D.2【答案】A直接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化简,再代入即得解.【详解】由题得.故答案为:A.【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性质,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2)等比数列中,如果,则,特殊地,时,则,是的等比中项.7.《九章算术》之后,人们进一步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张丘建算经》(成书约公元世纪)卷上二十二“织女问题”:今有女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日织九匹三丈,问日益几何?其意思为:有一个女子很会织布,一天比一天织得快,而且每天比前一天多织相同量的布.已知第一天织尺,经过一个月(按天计)后,共织布九匹三丈.问从第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织布多少尺?(注:匹丈,丈尺)那么此问题的答案为()A.尺B.尺C.尺D.尺【答案】D【解析】【分析】设每天多织布d尺,利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列出方程,能求出结果.【详解】设每天多织布d尺,由题意得:30×5+=390,∴每天多织布尺.故答案为:D.【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运用,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计算能力.(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一般已知时,用公式,已知时,用公式8.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要得到函数的图象,只需将函数的图象()A.向右平移长度单位B.向左平移长度单位C.向左平移长度单位D.向右平移长度单位【答案】D【解析】【分析】由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求出A,由周期求出ω,由五点法作图求出φ的值,可得函数f(x)的解析式,再得到变换方式.【详解】由函数f(x)=Asin(ωx+φ)的部分图象可得A=1,再根据=×=,求得ω=2,最小正周期T=π.再根据五点法作图可得2×+φ=π,求得φ=,∴函数f(x)=sin(2x+).=,所以应该向右右平移长度单位.故答案为:D【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和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意在考察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2)求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常用待定系数法,一般先设出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再求待定系数,最值确定函数的,周期确定函数的,非平衡位置的点确定函数的.9.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且AC=BC,则A在点B的()A.北偏东15°B.北偏西15°C.北偏东10°D.北偏西10°【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画出图形,数形结合可得答案.【详解】由∠ACB=90°,又AC=BC,∴∠CBA=45°,而β=30°,∴α=90°-45°-30°=15°.∴点A在点B的北偏西15°.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位角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 10.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四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A.1 B.2C.3 D.4【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棱长,再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详解:由三视图可得四棱锥,在四棱锥中,,由勾股定理可知:,则在四棱锥中,直角三角形有:共三个,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三视图相关知识,解题时可将简单几何体放在正方体或长方体中进行还原,分析线面、线线垂直关系,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每条棱长,进而可进行棱长、表面积、体积等相关问题的求解.11.已知等差数列中,若是方程的两根,单调递减数列通项公式为.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单调性,结合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求解即可.【详解】由是的两根,∴.(或两根为)∵等差,∴,∴.∵递减,∴对恒成立,,∴对恒成立.∵,∴.∴故答案为:B.【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考查数列的单调性和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2)数列单调递增,数列单调递减.(3)处理参数的问题常用到分离参数法,本题就用到了分离参数对恒成立.12.在锐角中, 所对边分别为, 且,则的取值范围为()A.B.C.D.【答案】A【解析】【分析】由化边为角整理可得:由此.在锐角中,,整理=,由此得出取值范围。
【详解】由得.结合在锐角中,有,由=,故选A【点睛】利用正余弦定理化简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思路有两种:化边为角、化角为边。
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填空题13.已知,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答案】4【解析】【分析】设x=,即得x+y=,再利用辅助角公式化简即得最大值.【详解】因为,所以设x=,所以x+y=,所以x+y的最大值为4.故答案为:4.【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换元和三角恒等变换,考查三角函数的最值,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2)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三角换元,设x=,大大提高了解题效率.1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3,AD=4,AA1=5,则直线AC1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大小为.【答案】045【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由于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3,AD=4,AA1=5,由于点C1在底面的射影为C,那么可知得到线面角为CAC1,然后借助于已知的边长和三角函数定义可知则直线AC1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故可知角的大小为045。
考点:线面角的求解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求线面角的过程:作、证、求,用一个线面垂直关系15.如图,已知扇形的弧长为,半径为,点在弧上运动,且点不与点重合,则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答案】【解析】【分析】已知扇形的弧长为,半径为,解得,由,的公式建立四边形面积与角的函数关系式,最后求出最值。
【详解】已知扇形的弧长为,半径为,所以。
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知,,所以四边形面积为,因为,所以,由此四边形面积为,,,所以最大值为,当时取等号。
【点睛】本题利用面积公式建立函数表达式,求最值。
综合性很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问题的能力。
16.在中,,,这样的三角形恰有一个,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答案】【解析】【分析】由条件可知,,即,这样的三角形恰有一个,则与函数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由此解得取值范围。
【详解】因为中,,,所以由正弦定理得:,即,因为,这样的三角形恰有一个,则与函数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故。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弦定理的应用和函数思想的应用,将问题转化为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
三、解答题17.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a-3b)cos C=c(3cos B-cosA).(1)求的值;(2)若c=a,求角C的大小.【答案】(1)3;(2) .【解析】【分析】(1)由正弦定理得,(sin A-3sin B)cos C=sin C(3cos B-cos A),即sin(A+C)=3sin(C+B),即sin B=3sin A。
(2)(2)由(1)知b=3a,∵c=a,∴cos C====,得解【详解】(1)由正弦定理得,(sin A-3sin B)cos C=sin C(3cos B-cos A),∴sin Acos C+cos Asin C=3sin Ccos B+3cos Csin B,即sin(A+C)=3sin(C+B),即sin B=3sin A,∴=3.(2)由(1)知b=3a,∵c=a,∴cos C====,∵C∈(0,π),∴C=.【点睛】利用正余弦定理化简三角恒等式,主要思想是“统一边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