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物质方法研究思路

有关物质方法研究思路

有关物质方法学研究l 主要内容1、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建立的研发思路2、有关物质方法的建立和方法学验证2.1、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2.2、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选择2.3、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2.4、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3、有关物质杂质的分析4、有关物质杂质限度的制订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建立的研发思路研发思路:有关物质检测方法的建立重点是测定方法的先进性、准确性、可行性。

⑴首先有关物质的方法选择,对于仿制药有EP、BP、USP等质量标准的药品,首选以上的色谱条件进行筛选,尤其关注的离子对试剂的使用。

⑵选用不同色谱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如果方法一是等度测定的,方法二最好选用梯度色谱条件,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杂质个数及杂质含量等。

确证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准确性。

⑶对所筛选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方法学研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优劣,选择较好的色谱条件作为本品有关物质检查的测定方法。

⑷对于仿制药同时要将自制样品与市售原研样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比较,分析其杂质的种类和含量,确保自制样品与市售原研样品的杂质在同一水平。

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在建立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前,需首先了解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

⑴对于原料药,了解原料药的基本性质和结构特点。

了解原料药合成工艺过程中的起始原料、副产物、副产物产生的杂质、中间产物或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等。

结合相关已知的杂质来确定有关物质检测的条件。

⑵对于制剂,可能影响药物有关物质的重要因素有辅料、剂型、存储条件等,主要了解辅料对有关物质检测的干扰情况,不同剂型在不同存贮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杂质等。

对于复方制剂,同时要考虑到复方中原料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杂质等。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选择有机杂质的检测方法包括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等,因药物结构及降解产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通过合适的分析技术将不同结构的杂质进行分离、检测,从而达到对杂质的有效控制。

目前普遍采用的杂质检测方法主要有:⑴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目前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为常用的分析方法。

选择不同的色谱柱对杂质进行有效的分离。

⑵薄层色谱法(TLC)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但准确性较低。

⑶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主要是用于能气化的物质的检测和分离。

一般用于有机残留溶剂的检测和分离。

也可用于一些能挥发的杂质的检测。

⑷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法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的淌度和(或)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各组分分离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应用比较广泛,但该方法测定精密度不高,专属性不稳定,且CE仪器价格较高。

由于各种分析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杂质分析时,应注意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间的相互补充与验证,如HPLC与TLC及HPLC与CE的互相补充,反相HPLC系统与正相HPLC系统的相互补充,HPLC不同检测器检测结果的相互补充等。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①检测波长的选择有关物质检测波长是结合主成分与杂质的最大吸收波长进行选择。

测定方法:分别称取待测供试品、对照品、空白辅料、市售对照样品适量,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到一定浓度,配制成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以及空白辅料溶液,分别于采用HPLC法测定,采用DAD检测器进行,确定待测物质中各杂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主峰的最大吸收波长以及空白辅料的干扰情况等,有杂质对照品的同时进行扫描,或HPLC进行测定。

必要时可将供试品溶液适当破坏后测定各降解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

判断结果:根据测定结果确定有关物质测定的检测波长。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②专属性试验专属性系指在其它成分可能共存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杂质的特性⑴对于原料药,可根据其合成工艺,采用各步反应的中间体(尤其是后几步反应的中间体)、立体异构体、粗品、重结晶母液等作为测试品进行系统适用性研究,考察产品中各杂质峰及主成分峰相互间的分离度是否符合要求,从而验证分析方法对工艺杂质的分离能力。

⑵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特点、制剂的处方与工艺、储存条件等选用合适的酸、碱、光、热、湿、氧化反应等加速破坏性试验来验证分析方法的专属性。

⑶强制降解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破坏性试验要适度,应着重考察敏感条件。

如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则无必要再提高条件的剧烈程度进行重复试验。

破坏试验的程度暂无统一要求,一般以强力破坏后主成分的含量仍占绝大部分为宜。

要达到这种破坏程度,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摸索,先通过初步试验了解样品对光、热、湿、酸、碱、氧化条件的基本稳定情况,然后进一步调整破坏性试验条件(如光照强度、酸碱浓度、破坏的时间、温度等),以得到能充分反映降解产物与主成分分离的结果和图谱。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③检测限与定量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是反映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最低检测限不得大于该杂质的报告限度,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

测定方法:取待测物质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配制成一点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按倍倍稀释法,以信噪比为3: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同时将信噪比为3:1的样品溶液进样6针,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判断结果:最小检测限浓度下样品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应≤20%,以最小检测限来确定供试品溶液配制的浓度作为依据。

定量限是指被测杂质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定量限体现了分析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定量检测能力。

杂质定量试验,需考察方法的定量限,以保证含量很少的杂质能够被准确测出。

测定方法:取待测物质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配制成一点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按倍倍稀释法,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同时将信噪比为10:1的样品溶液进样6针,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判断结果:定量限浓度下样品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应≤10%。

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④系统适应性系统适应性试验主要是考察主成分与杂质的分离情况以及主峰参数信息,如理论塔板数、拖尾因子、分离度等,均应符合测定要求。

⑤精密度试验精密度试验包括: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等。

⑥溶液稳定性试验考察样品在配制溶剂中的杂质与主峰的稳定性,取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分别于不同时间取样测定杂质与主峰的峰面积,以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不同时间测定结果的稳定性。

判断结果:结果RSD,%≤2.0%,在测定时间内的样品溶液稳定性良好。

⑦耐用性试验耐用性试验是指测定条件发生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一般系统变化条件: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 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检测波长变化±5nm、流速相对值变化±20%以及采用三根不同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测定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杂质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杂质峰与其他成分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杂质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杂质含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

特殊样品如果色谱条件变化比较敏感的,可适当降低变化范围。

耐用性试验部分还包括样品萃取(提取)稳健性:可理解为提取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即提取方法的确定验证试验。

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根据杂质与主成分的最大吸收波长及校正因子来确定。

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基本一致,则一般采用自身对照法或峰面积归一化法;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差异范围较小,校正因子在0.9~1.1之间,则可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超出该范围,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内时,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定量方式,须用校正因子进行校正;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相差较大,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外时,不能通过校正因子校正,则要采用外标法进行测定。

①外标法(杂质对照品法)外标法定量比较准确,采用外标法进行测定时,应进行相应的方法学研究。

A检测波长的选择检测波长的选择测定方法参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ⅣA)进行测定,或采用HPLC法,DAD检测器进行测定。

同时考察辅料干扰等。

B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C精密度试验仪器精密度试验主要是考察测定方法在所用的试验仪器测定结果的偏差,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测定方法:取一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连续测定次数至少6次,以峰面积的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考察仪器测定的。

D重复性试验重复性系指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或100%的浓度水平,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常用的测定方法时采用100%的浓度,测定6次,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分别平行称取6份样品,按外标法测定杂质的含量,以杂质含量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E中间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系指在同一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器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验证设计方案中的变动因素一般为日期、分析人员、设备。

考察在不同因素变动的条件下,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

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时间、不同仪器按外标法测定样品杂质的含量,以杂质含量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F回收率试验回收率试验来验证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9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并考察不同浓度下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按加样回收率测定方法,在已知杂质含量的样品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按外标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样品中的测的量,计算测的量比加入量的百分含量(即回收率),以不同浓度下的回收率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G杂质的检测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是反映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最低检测限不得大于该杂质的报告限度,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

测定方法:取待测物质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配制成一点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按倍倍稀释法,以信噪比为3: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同时将信噪比为3:1的样品溶液进样6针,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判断结果:最小检测限浓度下样品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应≤20%,以最小检测限来确定供试品溶液配制的浓度作为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