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电图课件

肌电图课件

– 轴突断裂(axonotmesis):
• 轴突在髓鞘内断裂,神经鞘膜完整 • 远端神经纤维发生退行性改变 • 经过一段时间后神经可自行恢复。
– 神经断裂(neurotmesis):
• 神经束或神经干完全断裂,或为疤痕组织分隔 • 需通过手术缝接神经, • 缝合神经后可恢复功能或功能恢复不完全。
三、肌电图的基本原理
观察指标
• 潜伏期/传导速度 • 波幅
判断标准
• 传导速度降低超过正常值的20%,潜伏期 延长超过正常值的高限。
• 波幅下降,低于正常值的低限 • 意义:
– 髓鞘损害:传导速度降低、潜伏期延长 – 轴索损害:CMAP波幅降低
感觉神经的测定
• 顺向性检测:刺激远端神经,在近端神经 干记录动作电位(SNAP)
肌电图
一、周围神经的结构
周围神经
• 周围神经由神经细胞、雪旺细胞 (Schwann’s cell)、结缔组织、血管、 淋巴管以及特殊支持细胞组成。
• 神经细胞(神经元)
– 由胞体部分和突起部分构成,轴突是其中的一个 最重要的胞突,其末端反复分支后或与其他神经 元接触,或远至其他器官参与构成效应器。
具体内容
肢体神经、颅神经、阴部神经
F波、H反射、骶反射、瞬目反射(BR)、皮肤交 感反射(SSR) 远端、近端肌肉 SEP、VEP、BAEP
神经传导
检测技术 运动传导 感觉传导 F波 H反射 SSR 瞬目反射 球-海绵体反射
应用范围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近端、前角 感觉、运动神经 小纤维:自主神经(交感) 三叉神经(感觉)、面神经(运动) 阴茎背神经(感觉)、阴部神经(运动)
进行下面游戏
M F波
运动神经
F波的指标判断
• 潜伏期:20个连续F波平均计算
– 正常值:上肢:26 ms左右;下肢:48 ms左右
• 出现率:80-100% • F波比率
F波的临床应用
补充常规运动的神经传导的不足,评价近端运动 神经的功能(神经根、神经丛及周围神经近端病 变)
如GBS 遗传性运动神经病 糖尿病性神经病、尿毒症性神经病 根性或丛性神经损害
神经功能特点
Stimulus
感觉神经
Response
运动神经
运动神经传导的测定
• 刺激运动神经干,诱发所刺激神经支配的 肌肉收缩
• 在该肌肉记录运动电位,称为复合肌肉动 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M波)
+神经
运动动作电位
-+ - ++ -+ -+ -+ -+ -+ - + -+ -+ -
• 雪旺细胞:
– 包绕轴突形成神经纤维变
病理改变
• 华勒变性:轴突断裂后,断端远侧轴突和髓鞘变性, 并向近端发展。
• 轴突变性:中毒或营养障碍使胞体蛋白质 合成障碍 或轴浆运输阻滞,轴突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自远端向 近端发展。
• 神经元变性:神经元胞体坏死继发轴突及髓鞘破坏。 • 节段性脱髓鞘:髓鞘破坏而轴突保持相对完整,周围
–必须排除技术因素、患者因素 –结合针EMG
F波的测定
概念
F波是超强电刺激神经干在M波后的一个晚 成分,是运动神经回返放电引起的。
F波的由来:
1950年Magladery和McDongal 首先描述了这个晚成分, 因在足部(foot)小肌肉上记录,所以称为F波。
F波产生的机制
F波
轴突变性:急性期
轴突变性:急性期
轴突变性:数天/周以后
轴突变性:数天/周以后
节段神经传导
• 分别在神经干上进行多点刺激(微移技术 /inching技术),以确定神经损伤部位和 节段
–局灶性神经病、嵌压性神经病
• 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跖管综合征
微移检测
手掌
刺激.
记录.
1英寸距离. 刺激与记录
正中神经感觉检测:刺激指I、III、IV,在腕部记录
尺神经感觉传导检查
刺激 记录
A平V均ERAGING
潜伏期 ms 2.6
小指
距离 mm 155 速度 m/s 60
无名指
潜伏期 ms 3.1
距离 mm 175 速度 m/s 56
异常感觉传导的判断标准
传导速度降低(SNCV)超过正常值的20% SNAP波幅降低:SNAP波幅<正常值低限 意义:
轴索损害:波幅↓ 髓鞘损害:传导速度↓
神经损伤病理与神经传导异常
神经传导测定的注意点
• 常规测定的是末端神经
–进行检测和结果分析时要考虑神经损伤的病史 和神经损伤部位及病理特点
• 神经损伤早期,其远端神经纤维尚保持完 整,未发生继发变性,其神经传导可能正 常。
• 除非造成远端继发变性,否则远端传导不 能反映刺激部位近端神经功能。
概念
EMG(electromyography):是研究肌肉静息和随 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
狭义 EMG:指同心圆针电极或常规EMG 广义EMG:NCV和F波、RNS、反射、SFEMG、
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等
常用的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 神经传导
各种反射
针EMG 各种诱发电位 定量感觉测定(QST)
点之间
腕部 刺激个数.
潜伏期逐渐延长 潜期
脊神经节前、节后损害的神经传导
节前 节后 损害 损害
脊神经节前/后损害的神经传导改变
正常
节前 损害
节后 损害
后根神经节
后根神经节
损害部位
后根神经节
SNAP
CMAP
周围神经传导检测
• 两侧对比:
–一侧异常,必须做对侧
• 整体判断
–下肢异常,必须做上肢
• 单一神经异常
S
M
潜伏期等于电信号从刺激点到记录点的传导时间
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时间+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时间+肌肉兴奋到收缩的时间
参考电极
记录电极
正中神经传导
记录.

刺激. 1
潜伏期 3.5 ms
刺激2
腕-肘之间的距离:240mm

8.2 ms
腕-肘之间的潜伏期差值: 4.7 ms
腕-肘之间的速度=240/4.7= 51 m/s
神经近远端不规则、长短不等节段性脱髓鞘
神经损伤程度——Seddon分类法
• Seddon于1943年提出三种周围神经损伤的类型
– 神经失用(neurapraxia):
• 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为暂时性的生理性阻断 • 神经纤维不出现解剖和形态上的改变,远端神经不出现退行改变。 • 神经传导功能于数日至数周内自行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