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电图课件汇总

肌电图课件汇总



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的一种特殊形式,属针极 插入挪动的瞬间所猝发的高频放电,典型特征是波幅 和频率递增递减。

病理意义:见于肌强直疾病,少数神经源性疾病和肌 源性疾病
轻收缩时异常肌电图
1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电压的改变:偏离正常值的20% 病理意义: 时限延长、电压增高: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及陈旧性周围神 经损伤、卡压、小儿产伤等 时限缩短、电压降低:肌源性疾病 时限延长、电压降低:周围神经损伤 2多相电位数量增多(>12%) 短棘波多相电位:神经再生早期;肌源性疾病 群多相电位:时限较长,可达20~30ms,见于陈旧 性神经损伤脊髓前角细胞疾病
频率>5Hz)。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病变的诊断,鉴别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 (1)突触后膜病变:低频刺激波幅递减,如MG. (2)突触前膜病变:高频刺激波幅递增,如肌无力综合征 和肉毒杆菌毒素中毒。 3 临床应用
五、瞬目反射
1 检测内容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3 临床应用 (1)三叉神经、面神经通路周围和中枢病变的辅助定位诊断, 特别是脑干外病变的诊断。 (2)判断面神经炎的预后。 (3)眼睑痉挛或面肌痉挛者,潜伏期可以缩短,波幅增高
(2)突触前膜病变:RNS表现为高频刺激波幅递增。 (3)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SFEMG表现为颤抖增宽伴有或不 伴有阻滞,纤维密度正常。

肌肉
(1)近端受累为主
(2)EMG检测结果为肌源性损害,而NCV通常正常。 (3)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时应主要除外结缔组织 病、包涵体肌炎、遗传代谢性疾病、副肿瘤综合征等。
期缩短。
F波的刺激条件

表面电极的阴极置于神经干的近端,阳极在远端 刺激强度选择阈上30%,频率10~3000Hz,放大倍数 100~500uv/cm,扫描速度5~10ms/cm
针电极插入及肌肉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插入电位延长:针极插入、挪动时骤然出现电位排放,针
极挪动停止后电位并不立即消失,但数量、频率逐渐减少
以至消失,挪动针极后又重新出现。 病理意义:插入电位延长常见于神经源性疾病,在周围 神经损伤中最常见,肌炎、肌强直中也可见到

纤颤电位:单根肌纤维自发性收缩产生的电位,以起始

不同患者检查有一定的共性,但每个患者临床各不相同,
各有特点,检查应有针对性进行。
正常值的意义和结果的判断

每个实验室应该具有自己的正常值。 实验室诊断是一种概率性诊断。 检测结果正常时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1)无神经肌肉疾病。 (2)疾病较轻,尚处于正常范围内,需自身前后对比。 (3)测定项目选择不妥或病变较复杂。
诱发电位的LAT(ms)
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技术和生理因素

技术因素 温度:皮肤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 年龄:老年人传导速度下降、波幅降低

上肢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比下肢快,近端神经传导速度
比远端快、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运动神经快
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病理因素

髓鞘脱失:传导速度减慢
并进行比较,有助于鉴别诊断。

患者存在两种或多种疾病共存或多个部位受累时,需进行 鉴别,这是电生理诊断的难点,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
电生理诊断结论中需注意的问题

描述客观、准确、简捷,尽可能为临床提供最大的帮助 结果的解释必须与临床相结合 能够提示诊断线索,不能进行准确定性,结论中可以提示 是否支持临床诊断。
(4)测定时选择的解剖结构不当。 (5)明确的神经、肌肉疾病,但处于急性期、早期或稳定 期,特别是神经再生等代偿功能较好时,检查可能无法发 现异常。

测定结果异常并排除测定技术因素后,还存在以下几种情 况


检测出的病变能够完全解释患者目前的临床症状。
不能解释临床症状,仅为伴随症状,并非目前临床症状的

神经根
(1)前根受损: 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运动功能障碍,EMG
可见相应支配区肌肉神经源性损害和(或)运动神经传导 异常。相应节段棘旁肌EMG也可以异常,与神经丛病变 不同。 (2)后根损害: 有根性分布的感觉障碍,但感觉神经传导
速度测定一般正常。
(3)神经根损害特点 一般为单侧,并以某一个或两个神经
(4)部分PD患者瞬目反射的波幅可以增高。
六、H反射 1 测定参数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通路的病变,有
助于发现反射弧近端的病变。 3 临床应用 (1)S1神经根病变的诊断 (2)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也表现为异常。
七、单纤维肌电图(SFEMG)
1 测定参数 颤抖(jitter)值和纤维密度以及是否伴有阻滞。
的区别:(1)自发的,时限宽,电压高(2)频率慢,节
律性差,发放不规则 病理意义:常见于前角病变,必须与纤颤、正向电位同时 存在才有意义
群放电位:节律性、阵发性放电,由群化的运动单位电 位组成
强直样电位与肌强直电位

肌强直样电位:针极插入后技法的一系列高频放电,
突然出现、突然消失,波幅和频率通常没有变化
轻收缩时的肌电图

运动单位电位:正常肌肉随意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

时限:指运动单位电位变化的总时间 波幅:运动单位电位的电压代表肌纤维兴奋时所产生 的动作电位幅度的总和,可通过对最高的正向和负向 间的距离来进行测定


波形: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形由离开基线的偏转次数决
定。单相、双相、多相电位
肌肉不同程度用力收缩时的肌电图

明确病变的解剖分布是电生理诊断的基本内容
(1)能够通过最少的神经和肌肉检测,获得最多的和足够
的信息,准确反映患者的病变范围。
(2)检查者应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电生理结合

重视病变随时间演变的过程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动态分析不同阶段的电生
理特点

注意不同检测内容的严重程度和特点以及与临床的相关性,
3 临床意义
(1)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的运动神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轴索损害时, EMG可以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的特点,而单纯脱髓鞘病变没有激发轴
索损害,则EMG通常无异常。
(2)通过选择不同肌肉进行测定,可以协助进行定位。 (3)肌肉肌病
三、F波
1 检测内容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当刺激点
远端正常时,F波异常可以提示神经根、神经丛、近端运 动神经的病变。 F波出现率下降,是脱髓鞘病变最早的表现。 3 临床应用 (1)AIDP和CIDP等神经根神经病的诊断 (2)颈椎病、腰椎病神经根病变的辅助诊断
四、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1 检测参数:低频RNS(刺激频率5Hz)和高频RNS(刺激
可有肌强直电位, 时限缩短电压下 少量纤颤电位 降多相电位增加 插入电位延长,纤 时限增宽电压增 颤电位、正相波明 大或下降,多相 显增多 电位增加 可有插入电位延长、时限增宽电压增 纤颤电位、正相波 高(常有巨大电 (但不及周围神经 位),多相电位 病变多)常见束颤 增加 电位
干扰相
正常
病理干扰相
肌电图诊断基础及在神经科 疾病中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卫 华
电生理诊断目的

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当根据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 位诊断存在困难是更具有价值。 (1)辅助临床明确病变的部位 (2)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发现临床下病变 (3)辅助发现临床不易识别的病变
(4)鉴别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判断病变累及的范围
运动神经传导(m/s)= 近端、远端刺激点间距离(mm) 近端刺激点诱发电位LAT-远端刺激点诱发电位LAT

感觉神经传导(SNCV) 顺向法:在神经远端刺激,在近端记录神经的感觉电位


逆向法:在近端刺激神经干,在远端纪录神经的感觉电位。
刺激与记录点间的距离(mm)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m)=
根为主。

神经丛: 一般为单侧受累
(1)相应神经所支配的肌群EMG异常
(2)神经丛感觉纤维处于后根感觉神经节远端,因此病 变时感觉传导异常,与根性病变不同。

周围神经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2)多发性单神经病
(3)单神经病

神经肌肉接头: 病变时近端肌肉受累明显
(1)突触后膜病变:RNS表现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
神经轴突直径改变:

神经轴突断裂,经一定时间后传导性可完全消失 神经轴突变性、再生、直径变细,传导速度减慢,诱发电位波 幅减低


机械压迫:传导减慢或传导中断
缺血:传导速度减慢

神经肌肉疾病肌电鉴别
疾患 放松 轻收缩(MUP) 重收缩 神经传导速度
正常肌 肉
肌病
无自发电活动,可 时限电压正常, 有良性束颤、偶见 多相电位<12 纤颤电位 %

针电极插入及肌肉放松时的肌电图
1 插入电位:指针电极插入挪动和叩击时,因针电极 对肌肉纤维或神经的机械刺激及损伤作用而猝发的
电位
正常肌肉插入电位持续时间短,针电极一旦停 止移动,插入电位迅速消失
2 终板活动 针极插在终板区或肌肉神经纤维引起
3 电静息
肌肉完全放松时,不出现肌电位,示波屏
上成一条直线
为正向、短时限、低电压节律较整齐为其特点。时限大
多<3.0ms,电压<300uv 病理意义:失神经支配;电解质改变;肌炎;肌纤维的 破坏等

正相电位:常为双相,起始呈宽大的正相,其后接
续一负向迤迨
病理意义:失神经支配;电解质改变;肌炎;肌纤维
的破坏等
束颤电位:自发的运动单位电位,与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
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意义
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 1 检测内容:SCV、MCV、SNAP波幅、面积和时限; MCV:末端潜伏期、CMAPs波幅、面积和时限。电位波 形,是否有波形离散。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Nhomakorabea)轴索损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