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临床科研的设计

中医药临床科研的设计

由样本推及总体的信息:在临床试验中,主要是关于比较组的效应及其 差异。 比较两组率时应知道两组率 P1与P2及它们的总体率之差δ(一般用P 1-P2); 要比较两均数时应知道两均数u1和u2及两总体均数之差与标准差之比 (u1-u2)/δ (一般用1、2分别估计总体均数u1、u2,用两样本的合 并标准差估计δ )。
于相似,从而使两组具有可比性(comparable),为统计分析奠
定有利的基础。
(二)随机化方法
处理编码【盲法编码(Blinding Code)】,即用随机化方法
写出的受试者所接受处理(研究组或对照组)的安排。
一般采用文件形式予以肯定。按处理编码进行分配包装
以后,处理编码又称为盲底。
1.简单随机
12
生理期、病因、病型、病期、病情程度、病程、既往病史、过敏史、生 活史、治疗史、鉴别诊断等。研究阶段不同,其病例排除标准也不一致。
按照统计学原则,全体受试者均应纳入统计处理,不得任意舍弃。因此, 在研究设计时应明确规定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以确保研究成功。
1.病例的剔除
7
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的病例和虽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未曾服 药的病例。
纳入的病例要单纯,排除合并症,并发证等干扰。
例:老年便秘(气血两虚证)纳入标准 1.凡符合老年功能性便秘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气血两虚”证
的病例,可纳入试验。 2.年龄范围在60-岁以上者; 3.住院或门诊患者; 4.已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三)排除标准 以下因素决定临床研究的病例排除标准:年龄、合并症、妇女特殊
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的提纲 (一)总体设计方法(样本含量,随机分组,对照方法,盲法设计) (二)病例选择(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剔除脱落标准) (三)治疗方案(按照盲法设计的药品、给药量、服药方法、疗程、 破盲、替补等) (四)观测指标(安全性、疗效性、特殊性)
(五)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1.疗效评定标准
2
照中心的指示进入试验各组。 • 采用每一个医院自行编码,随机的方式,但是试验例数要大,设计较
麻烦。 试验、对照两个组混合编号,整体随机。这种方法可能造成每个组的病 例分配不均衡,但是整体是均衡的 每一个医院的两个组混合编号。这种方法每个组的病例分配是均衡的,
银屑病临床症状分级示范 鳞屑程度
• 无鳞屑,0分; • 可见鳞屑,5分; • 鳞屑厚,10分 ; • 鳞屑堆积,15分。
皮肤红斑分级示范
• 无红斑,0分; • 红斑色淡或暗,2分; • 皮损红色,4分; • 皮损鲜红色,6分。
要标明中医、西医、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名称、来源(包括原作者和修订 者)、制定时间和简要的使用说明,以及采用形式:等效采用;参照拟订; 参照修订。 WHO判断临床指标的四个水平
计数资料样本的估计(查表法):可查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 量简查表,在使用此表时应事先做到:
·了解对照组的反应率,P1(%); ·研究者自拟试验组的期望反应率,P2(%);
得两率差值δ ,δ =P2-P1; ·根据所需,确定α 、β 、Power;
查表 P1(较小率)栏纵行内找到较小的反应率或相近似数值所在, 从该数起向右与相应的δ 行相交,按所规定的 Power(检验效能)读取 相应数字,即为每组所需的最少个体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的特点之一。无论以中医病种还是以西医病种 为研究对象,均离不开中医辨证。
证候诊断标准:应包括主症和次症,并将主症和次症分别列出; 要突出中医辨证特色,体现中医的理论必须坚持中医证候的诊
断及观察,是对临床研究必备的。
证候诊断标准应分别参照现行的全国统一标准来制定,若无现行标 准,可考虑参照最新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制定,也可采用全国专业学 会标准或国际会议等提出的标准。
超过10%,研究结论不可信。
3.研究病例的导入 受试者在临床研究前,应进行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如研究前受试者 服用与本研究相关的药物时,应停药。停药时间按照研究前服用药物的 半衰期。 在洗脱期后符合纳入受试标准者,方可进入研究导入。
二、重复 (解决样本含量问题)
8
重复:指临床研究中各组的受试样本应有一定的数量,以尽量减 少临床研究中偏倚,体现出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
2.病例的脱落
符合纳入标准而因某种原因未完成研究的病例,属脱落病例。它 包括受试者自行退出和医生认定受试者退出的病例。
• ① 受试者依从性差。 • ② 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和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研究的
病例。 • ③ 盲法研究中被破盲的个别病例。 • ④ 受试者自行退出的病例。 • ⑤ 未按研究方案规定完成的病例。 • 脱落的病例不得超过病例总数的5%。超过5%,需说明脱落的原因;
例:银屑病的临床分期标准
进行期:发病急,新疹多且不断有新发疹出现,可见同形反应 (Koebner现象)。
静止期(稳定期):病情稳定,暂时停止发展,炎证减轻,无新
4
发皮疹。 恢复期(退行期):皮损变薄,炎证基本消退,皮肤颜色转淡,
鳞屑明显减少,直至皮损消退,留有淡褐色色素沉着斑或淡白色色素 脱失斑。 例:湿疹湿热证的主次症
2.安全性评定标准 (六)试验的安全性管理
1. 试验前管理 2.试验期管理 3.试验后管理 (七)数据管理 1.研究者填写数据要求 2.监查员监察数据要求 3.数据库建立及数据录入 4.数据库的锁定 (八)统计分析 (九)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办法 (十)伦理学要求
第二部分 具体技术路线和方法
一、病例的选择
有权威性和引之有据,并标明量化标准及标准来源。 自行拟定的标准,应注意进行方法学和标准依据的综合考
察,使其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别注意证候的特异性指标 或特征性指标。
要注意到中医舌、脉特征,没有计分的好办法,可以用有无二级计 分。
标准要注意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检验指标,尽量选用客观指
5
标。
• 病理、生理、试验室、影像学指标 • 病损:症状、体征量表 • 生活能力:ADL(BI,MRS) •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 上述指标依次客观性依次降低,但实用价值及其和病人的关系 依次
6
增强。 (二)纳入标准
不是符合诊断标准的都可以作为试验对象,一定要确定什么情况下 才纳入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 以人(病人和/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探讨疾病的病因,认识 疾病的演变规律,寻找新的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并使用科学 的方法对假说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临床研究设计原则 随机(Randomization):受试对象从总体中任意抽取,而不是 任意分配。
对照:确立相互比较的组别。 盲法(Blind Method):保证受试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试验 分组情况。 重复(Replication):研究样本对于总体具有代表性,包含研究 样本应该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以便 保证研究结论能够推广。
括合理设置对照、研究人员培训、盲法(单盲、双盲、三盲)。 偏倚(bias):就是偏差,可产生于临床研究的各个阶段,且难以直接
测量。
• 随机化:指每一个受试者都有相同机会进入研究组或对照组。

随机化能够避免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的系统差
(Systematic differences),使得各种影响因素在两组中分布趋
样本含量:临床研究中各个组别(研究组或对照组)中所包含的受 试者例数。
样本含量的确定因素:主要指标的性质(数值变量或分类变量)、临床 上认为有意义的差值、检验统计量、检验假设、Ⅰ型错误(即假阳性, 通常用5%),Ⅱ型错误(即假阴性,通常规定≤10%,必要时可以取20%)。 确定样本含量的依据应在研究方案中阐明。
某临床研究为四个中心的,就需分成四层。 当某些因素(如疾病的亚型)肯定会对疗效有所影响时,也应按这 些因素分层。这时,该临床研究应分成中心(四层)、疾病的亚型(设 为三个亚型,为三层),共计12层。
分层对于层内的均衡性是有帮助的,病例数过少时,不宜过多分层, 否则分层后各个亚组(层次)病例数更少,难以实施统计处理,所以两 个以上的分层因素常常使分层难以实施。
中医临床科研设计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毅(610041)
第一部分 概述
• 设计:Design(是临床研究设计、衡量、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linical Research。即“DME”中的第一环节)
• 通俗地说:设计就是:想怎么干,用文字把他表示出来!
3家医院(同一证侯)进行临床研究分组
医院号 (抽签)试验组 对照组
编号
11
1
30/33
30/33 1~60/66
2
132
3
30/34
30/34 121/133~180/200
三、随机(解决样本分配问题) (一)概念 随机化(randomization)和盲法(blinding)是控制偏倚的重要措施。包
(设计的难点)
(一)诊断标准 中医临床科研的目标,既有治疗中医疾病、中医证候者,也有 治疗西医疾病和临床症状者。临床研究的设计要考虑:西医疾病、中医
3
证侯、病人症状,这是中医临床科研的特点。
以西医疾病为研究对象的必须考虑: a.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b.西医疾病分型标准; c.西医疾病分期标准; d.西医病情轻重标准。 e.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例:设青霉素治疗慢性气管炎近期控制率仅为20%,现拟用某中药
10
治疗,要求该中药近期控制率须达40%才能有推广意义,设α =0.05, 检验效能为90%,问需多少病例才能得到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结 论?
已知P1=20 P2=40 δ =P2-P1=40-20=20 =0.05 Power=90%
1
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和伦理学结合; 严密的科研设计。
设计的内容 1. 需要在选题时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临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目标; 课题的特色、创新点及可行性分析; 已有研究成果、技术支撑、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预期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