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沈萍)考试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沈萍)考试复习重点
9、革兰氏染色机制 一种极其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①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②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作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
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 呈紫色。 ③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的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 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和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壁变为无色。 ④再经过沙黄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仍保留紫色。 10、细胞质膜 ①细菌的细胞质膜
4、青霉素的抑菌机制 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机理是青霉素与肽聚糖 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类似,青霉素竞争与转肽酶结合 形成青霉素转肽酶复合物,从而破坏细胞壁完整网状结构;青霉素只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
5、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
①外膜 a 外膜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有时也称为外壁。 b 脂多糖(LPS)是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 A、 核心多糖和 O—特异侧链 3 部分组成;其中类脂 A 是革兰氏阴性菌治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7、普通光学显微镜 ①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分辨率为 0.2um。 ②分辨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③最小可分辨距离=0.5λ/n*sinθ,n*sinθ为数值孔径值;滴加香柏油(n=1.52)的目的是增加数值孔径。 ④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限制:光学显微镜在使用最短波长的可见光(λ=450nm)作为光源时在油镜下可达到其 最大分辨率 0.18um。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微生物学的定义
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种类
①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 RNA 和朊病毒); ②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生菌; ③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覃 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 ①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代谢途径和功能; ②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③易操作性: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 4、微生物的发现 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5、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①1867:Lister 创立了消毒外科; ②1890:Von Behring 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 ③1892:IV anowsky 提供烟草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 ④1928:Griffith 发现细菌转化; ⑤1929:Fleming 发现青霉素; ⑥1977:Woese 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 ⑦1995: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 ⑧1996:第一个独立生活的古生菌(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测序完成; ⑨1997: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6、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①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②巴斯德的贡献
①肽聚糖 肽聚糖分子是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的肽有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由 N—乙酰葡萄糖胺和 N—乙 酰胞壁酸相互间隔连接而成,呈长链骨架状。
a 双糖单位 由一个 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β—1,4 四肽尾或四肽侧链 由 4 个氨基酸分子按 L 型与 D 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
③平板划线法 a 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蘸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板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 划线; b 微生物细胞的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 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④稀释摇管法(对氧气敏感的厌氧型微生物) a 先将一系列盛无菌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融化后冷却并保持在 50℃左右; b 将待分离的材料用这些试管进行梯度稀释,试管迅速摇动均匀; c 冷凝后,在琼脂柱表面倾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和空气隔开; d 培养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 e 进行单菌落的挑取和移植,需先用一只灭菌针将液体石蜡—石蜡盖取出,再用一只毛细管插入琼脂和管壁 之间,吹入无菌无氧气体,将琼脂柱吸出,置放在培养皿中,用无菌刀将琼脂柱切成薄片,进行观察和聚 落的移植。
8、细菌染色法
9、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10、原核细胞的大小 ①球菌大小以其直径表示、杆菌和螺旋菌以其长度和宽度表示。 ②蓝细菌 8um×50um、巨大芽孢杆菌 1.5um×4um、大肠杆菌 1um×3um、肺炎球菌 0.8um、噬血流杆菌 0.25um ×1.2um、纳米细菌 50nm。
5、选择培养 ①选择平板培养 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 ②富集培养 利用不同的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 使其在菌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这种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6、微生物保藏技术 ①传代培养保藏 ②冷冻保藏 ③干燥保藏 a 沙土管保存 b 冷冻真空保藏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原核微生物的特点
①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环状 DNA 组成; ②缺乏由单位膜分隔、包围的细胞器; ③核糖体为 70S 型。 2、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功能 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从而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②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③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 ④赋予细菌具有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3、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有 90%的肽聚糖和 10%的磷壁酸, 从而与层次多、厚度低、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
11、真菌形态和繁殖方式 ①霉菌: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菌体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营养菌丝;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丝。 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繁殖菌丝。 ②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极少数种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7、古生菌的细胞壁 ①在古生菌中,除了热原体属没有细胞壁外,其余的都具有与真细菌类似功能的细胞壁。 ②假肽聚糖细胞壁 甲烷杆菌属等革兰氏阳性古生菌的细胞壁是由假肽聚糖组成的。它的多糖骨架是由 N—乙酰葡萄糖胺和 N— 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交替连接而成。
8、缺壁细菌 ①L 型细菌 专指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②原生质体 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 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原生质体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 ③球状体 又称原声质球,指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形成。 ④支原体 是一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为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 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生理功能为: a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b 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c 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 d 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
e 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f 膜上某些蛋白受体与趋化性有关。 ②古生菌的细胞质膜 古生菌的细胞质膜比真细菌或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具有更明显的多样性。 a 亲水头(甘油)与疏水尾(烃链)间是通过醚键而不是酯键连接的; b 组成疏水尾的长链烃是异戊二烯的重复单位; c 古生菌的细胞质膜中存在着独特的单分子层膜或单、双分子层混合膜; d 在甘油的 C3 分子上,可连接多种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细胞质膜上不同的基团; e 细胞质膜上含有多种独特脂质。
④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杀灭残留的微生物。 4、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①涂布平板法 a 先将已融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制成无菌平板; b 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涂布棒将菌液分散至整个平板 表面; c 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②稀释倒平板法 a 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 1:10、1:100、1:1000、1:10000……); b 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融化并冷却至 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 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 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成的; c 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c 肽桥或肽间桥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肽桥为甘氨酸五肽,它起着连接前后两个四肽尾分子的“桥梁”作用。
②磷壁酸 结合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包括壁磷壁酸和和膜 磷壁酸。 磷壁酸的生理功能: a 其磷酸分子上较多的负电荷可提高细胞周围 Mg2+的浓度,进入细胞后就可以保证细胞膜上一些需 Mg2+的合 成酶提高活性; b 贮藏磷元素; c 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黏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 d 赋予革兰氏阳性菌以特异的表面抗原; e 可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f 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a 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巴斯德用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 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