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铁行业的全球趋势(一)全球市场前景疲软钢铁行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钢铁工业曾经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在过去的100多年中,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无论在产值、产品结构,还是工业技术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钢铁和汽车、石油一直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支柱产业。
但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性不比当年,钢铁工业的利润迅速降低。
目前,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一个微利行业,不再有昔日的风光。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让钢铁行业猝不及防地瞬时跌入谷底。
近几年国际金融环境动荡不安,欧洲、美国债务问题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需求走弱。
2011年钢价快速拉升刺激钢厂扩大产能等因文/ 马 卫素的影响,产量不断上升直到下半年才开始小幅回落,但整体上产量仍保持较高水平。
2011年全球炼钢产能为19.76亿,钢铁产能过剩4.93亿吨。
产能过剩制约了全球钢铁行业的发展。
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5月份全球钢铁产能利用率为79.6%(见图1),产能利用率的不足也体现了产能过剩的现状。
(二)全球钢铁业竞争激烈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投资者对钢铁需求影响巨大的两个行业——建筑和汽车的发展前景不甚乐观,影响了大众对钢铁行业的预期,钢铁产品价格近几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对于本已是微利行业的钢铁生产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需求增量的下降,迫使钢企减产、减员频显,欧洲的状况尤为明显,而巴西出口价格的下滑与越南销售利润的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钢铁业的竞争将继续加剧的征兆。
目前,美国市场上充斥着众多的进口产品,俄罗斯热轧板卷的定价低於现行价格,但还是有很大的获利空间。
而土耳其、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样深受钢价大幅下跌困扰,并将此怪罪于廉价的进口产品。
甚至中国钢铁企业都对从俄罗斯、乌克兰和巴西进口的便宜钢板和热轧卷板表达了担忧。
(三)贸易纠纷案正在逐步增加由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全世界钢铁生产商都宣称对手在向市场倾销廉价产品。
2012年6月,澳洲最大钢铁商Bluescope Steel(博思格钢铁集团)对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热轧钢卷提出反倾销诉讼。
我国也已向美国一种特殊钢材“取向性矽电钢”(g rain-oriented f lat-rolledelectricalsteel;GOES)课税。
并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申诉,指责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认为,本国行业正受到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的猛烈攻击。
随着价格重挫,企业损失趋于严重,贸易争端数量将会迅速上升。
二、中国钢铁行业的现状(一)钢铁工业的生产现状1.高速发展的产能带来的巨大成就建国以来,我国的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建国初期年钢产量仅为15.8万吨,以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1996年突破亿吨大关,钢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钢铁工业一直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
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
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011年,全国产粗钢68388万吨,比上年增长7.3%;产生铁62969万吨,增长8.4%;产钢材88258(含重复材)万吨,增长9.9%。
从全年走势看,上半年粗钢产量逐月增加,6月份日产量达到全年最高点199.7万吨,相当年产钢7.2亿吨;下半年逐月回落,四季度下降幅度加快,11月份降至全年最低点166.2万吨,折合年产钢6亿吨,比最高点下降16.8%。
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产钢自然排名世界第一,且遥遥领先,比世界排名前第2名到第17名的国家/地区钢铁产量的总和还多出415.9万吨。
如图2所示,中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比率近十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5.16%上升到了2011年的44.94%。
2.低利润的无奈但产能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利润增长。
2011年中国的钢铁企业处在高产量、高库存、高成本、低需求的“三高一低”格局,企业利润逐渐被挤压。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11月份,国内主要钢企当月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只有12.2亿元,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只有0.43%,行业利润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亏损已超过三分之一。
尽管如此,2011年的粗钢产量同比依然保持大幅增长态势,据中钢协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粗钢产量达6.83亿吨,同比增长8.92%。
2012年1—8月份,纳入钢协统计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销售收入23686.0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滑6.21%,利税431.2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滑66.8%,利润总额-31.84亿元,同比下滑104.22%。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8月当月钢铁行业的盈利状况下滑至年度最低点,当月销售收入2794.5亿元,利税0.95亿元,利润收入-41.96亿元。
(二)钢铁行业的进出口情况近几年,我国钢铁行业呈现钢材出口小幅增长,进口略有下降的局面。
2011年,欧美债务危机影响继续蔓延,新兴市场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高通胀的双重压力,全球钢材市场需求萎缩。
我国钢材出口较上年小幅增长,总体呈逐月下滑走势。
图1 全球钢铁产能利用情况FORUM百家论说国际市场_WORLD MARKET2012.09/10全年累计出口钢材4888万吨,同比增加643万吨,增长15.1%。
进口钢材1558万吨,同比减少85万吨,下降5.2%。
此外,出口钢坯为零,进口钢坯64万吨。
将钢坯、钢材折算为粗钢,全年净出口粗钢3479万吨,同比增长28%,净出口粗钢占我国钢产量的5.1%。
虽然国际市场形势复杂,出口难度加大,但钢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钢铁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出口品种看,出口板材2658万吨,同比增长7.1%,占出口总量的54.4%。
出口棒线材669万吨,增长28.9%,占总量的13.7%。
从出口价值看,我国钢材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049美元,同比上涨184美元,增长21.3%。
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1—5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2204万吨,同比增加9.9%,同期进口钢材585万吨,同比增加14.4%。
从钢材出口具体品种来看,合金类增速最大,如合金棒线材同比增幅高达48.97%,合金型材出口量更是由去年的53万吨猛增至103万吨。
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国际市场对钢材需求更加倾向于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也符合国家鼓励出口高端产品的政策方向。
另外,从各钢材品种出口占比发现,镀层板带、彩涂板带以及热轧板卷最多,分别占到总出口量的11.6%、10.7%和10.4%,棒材、无缝管和中厚板次之,占比约为9—9.5%。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2012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钢铁产品同比进一步下降,但我出口钢材平均单价比进口钢材平均单价每吨少366美元,低27.6%。
我国目前大部分钢铁企业产量高,但产品大多是“大路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钢铁企业缺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所致。
一方面我国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螺纹钢、小型材、中型材、线材等钢材产品(长线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利润空间较小;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的产品(如不锈钢板、硅钢片、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大量进口。
传统钢铁产能面临低附加值、高能耗的瓶颈,即将遭到大规模淘汰时,高性能钢铁产品就成为行业破解资源、环境以及能耗桎梏,实现品种和结构转型的突破口。
当我国步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时,传统的“钢筋+水泥”的粗放式投资已经逐渐没落,下游交通、机械等行业向高端化需求的演变正促使钢铁行业品种结构转型和升级。
然而,部分高端化钢材品种,却面临国内生产薄弱、仍需依赖进口的局面。
国内生产的普通品种钢材占比较大,部分冷轧、镀锌、硅钢等品种还要依赖进口。
(四)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 我国钢铁业较高的管理财务费用水平则是吞噬利润的又一个“罪魁祸首”。
2011年1—7月,大中型钢企实际发生财务费用348.46亿元,同比增长了33.51%,占销售收入的1.65%。
我国企业在管理体制上仍不健全,企业仍然有依靠国家政策投资、行政干预的思想,缺乏风险经营的意识、面对风险的决策能力和对风险的抵抗力以及风险责任制。
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看,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仍是简单的直线职能制,企业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能力差,资源浪费严重。
一些大型集团公司还没有完全理顺母公司与子公司、其他相关公司之间集权与分权关系。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企业目标不一致,企业决策不及时,企业关系不融洽,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
三、钢铁贸易的转型升级之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显现,内需的矛盾依然严峻,部分企业运行依然困难。
2010年开始,国家调控政策开始收紧,加上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大量用钢企业均出现了十年来少有的低迷状态,钢铁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钢贸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步收窄,如何顺应市场环境变化、转换经营思路、实现成功转型,正成为钢铁产业链谋图2 中国大陆近年来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比例变化比较求生存发展的重要选择。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铁矿石受制于外,国内需求不畅,产能过剩,未来钢市行情瞬息万变,中国钢铁行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找出目前中国钢铁业面临的困境,去除内部深藏的顽疾,就成为钢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推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制定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强调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突出规划宏观指导的原则性、方向性。
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是有关企业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促进我国钢铁企业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发展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修订钢铁产业政策、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加强对钢铁工业的政策引导,并督促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有关政策。
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实际,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加强与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有关政策的衔接,明确发展方向、规定发展原则,作为宏观、系统指导钢铁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分批公告符合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
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引导铁矿石流向、发放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