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骨髓细胞形态讲解

5骨髓细胞形态讲解


10
无丝分裂 点击 (直接分裂)
11
4、粒 细 胞 系 列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粒→分叶核粒
12
5、红 细 胞 系 列
原红 → 早幼红 → 中幼红 → 晚幼红 → 红细胞
13
6、单 核 细 胞 系 列
原单细胞 → 幼单细胞 → 单核细胞
14
7、淋 巴 - 浆 细 胞 系 列
原淋 → 幼淋 → 淋巴C → 原浆 → 幼浆 → 浆C
5
点击 后期 双星状期
核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平均分开,移向细胞两
极分成两个星状团
胞浆中间可略收缩
6
双丝球期 点击 末期
胞浆中间部位收缩呈 哑铃状 核染色体逐渐形成两 个线团样核
7
点击 细胞有丝分裂的分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单丝球期
单星状期 赤道板期
双星状期 两极期
双丝球期
8
分裂象图片1
9
分裂象图片2
96
粒系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的参考值
粒系占有核细胞的 40-60
%
原粒细胞 <2 %
早幼粒细胞 <5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20%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占12% 嗜酸性粒细胞 <5 % 嗜碱性粒细胞 <1 %
97
中性中幼粒细胞约占8%
中性晚幼粒细胞均占10%
总结及要求
掌握:各期红/粒细胞的形态特点。 红/粒系形态总特征。
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22
图17
23
图1
24
图图 41
25
图8
26
图14
27
图2
28
图3
29
图5
30
图6
31
图7
32
图9
33
图10
34
图12
35
图13-1
36
图14
37
图15
38
图16
39
图16-1
40
图16-2
41
红细胞系统形态总特征
有时嗜酸性颗粒呈暗黄色
91
图57
92
图58
93
图58
94
图58
95
嗜碱性粒细胞
小的成熟嗜碱性粒细胞:其胞体小,核浆分不清, 核染色质结构也不清,核上可见少许嗜碱性颗粒 成熟嗜碱性粒细胞有时很难确定为哪一个阶段,可 统称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 小的嗜碱性粒细胞要注意与小淋巴细胞鉴别

同上

同上
同上
73
各期粒细胞的划分标准
原粒与早幼粒 早幼粒与中幼粒 中幼粒与晚幼粒
有否非特异性颗粒 有否特异性颗粒 两种颗粒多少、染色质、核形
晚幼粒与杆状核粒细胞 核形 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 核形
74
图 4 2
中幼粒细胞
核凹陷程度 核假设圆形直径
核凹陷程度 核假设直径
核最窄 核最宽
<1/2
46
红系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的参考值
有核红细胞占所有核细胞
20%
,
以中晚幼红 为主,中、晚幼红各占10%
其中原红 <1% ,早幼红 <5% ,
47
14、各期粒细胞形态特点
原粒细胞(myeloblast)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中性(neutrophilic) 嗜酸性(eosinophilic) 嗜碱性(basophilic)
/
/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1/2-3/4
>3/4
<1/2
>1/2
>1/2
1/2-1/3
分叶核粒细胞
核丝
核丝
<1/3
75
图43-四种颗粒图
76
四种颗粒的鉴别
中性颗粒
大小 最细小 大小一致 细颗粒状 多 淡红色或淡 紫红色 均匀
嗜酸性颗粒
粗大 大小一致 圆形 多 桔红色 暗黄色 均匀
嗜碱性颗粒
最粗大 大小不一 形态不一 常不多 深紫红色 深紫黑色 分布不均 常覆盖在核上
1、幼红 细 胞 岛
幼红细胞造血岛(erythroblastic island): 各阶段幼红细胞成堆存在,其中心有1-2个巨噬细胞,幼 红细胞从巨噬细胞中摄取铁。增多见于红系增生旺盛。
1
2、浆细 胞 岛
浆细胞岛(plasmacytic island): 成熟浆细胞成堆存在,其中心有1个巨噬细胞。多见于 免疫性疾病。
72
各期粒细胞形态特点 胞 细胞名称 体 核 圆或 椭圆形 核形同上,但 常偏于一侧 椭圆或一侧 开始扁平 明显凹陷呈肾 形、半月形 形 胞 核 核 仁 2~5 较小 常清 楚 常无 染色质 细颗粒 浆量 较少 胞 颗 无 出现A颗粒, 少许覆盖核上 出现中性颗粒 A颗粒常较多 中性颗粒丰富 A颗粒少或无 充满中性颗粒 浆 粒 颜色 天蓝或 深蓝色 淡蓝或 深蓝色 淡蓝或 淡红色 淡红色
胞体: 呈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 圆、居中 胞质: 由深蓝色 → 蓝灰、灰红 → 淡红色, 胞质中无颗粒
42
图17-3
43
各期有核红细胞特点
细胞 名称
原红
胞 直径 (µm) 15~25
体 形态 圆或类圆 形,常有 瘤状突起 同上 核 形 圆形 常居中 同上

核 仁

染色质
胞 浆 量
较多 浆 色 深蓝色 不透明 深蓝色 灰蓝、 灰红或 灰色 淡红 色或略 带灰色 淡红 色
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48
各期粒细胞
49
图18
50
图20K
51
图27
52
图30
53
图29
54
图32
55
图26
56
图25
57
图21
58
图23
59
图28
60
图40
61
图31
62
图33
63
图35
64
图34
65
图36
66
图37
67
图39
பைடு நூலகம்

颗粒
无 → 有
19
12、原始细胞形态学共同特点
胞浆嗜碱性 胞浆常无颗粒 核染色质细致 核仁有、清楚 高核浆比
成熟细胞特点 与之相反
20
13、各期幼红细胞形态特征
原红细胞(pronormoblast) 早幼红细胞(early normoblast)
中幼红细胞(ploychromatic normoblast)
68
图41
69
各期粒细胞图
70
粒系细胞形态总特征
胞体: 形态无明显变化,为圆形或类圆形 颗粒: 无颗粒 → 出现非特异性颗粒→ 出现特异性颗粒 → 特异性颗粒增多、 非特异性颗粒减少 → 仅有特异性颗粒 核形: 圆形 → 椭圆形 → 核一边扁平→ 肾形 → 杆状→分叶状
71
各期粒细胞图1
直径(µm) 形态 10~20 圆或 类圆 圆或 椭圆 圆形
原粒细胞 早幼 粒细胞 中性中幼 粒细胞 中性晚幼 粒细胞 中性杆状 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 核粒细胞
12~25
开始聚集 增多
10~20
呈索块状

10~16
圆形

呈块状

10~15
圆形
呈杆形、S形、 无 U形等
呈粗块状

同上
10~14
圆形
分叶(2~5叶)
嗜苯胺兰颗粒
较中性颗粒粗 大小不一 形态不一 少至中等 紫红色
形态 量 颜色
分布
分布不均 可覆盖在核上
77
图44-四种颗粒
78
图51
79
图45
80
图24
81
图46
82
图47
83
图48
84
图49
85
图50
86
图52
87
图53
88
图54
89
图55
90
图56
双染性嗜酸性粒细胞:有时嗜酸性颗粒呈嗜碱性 染色反应,颗粒呈深褐色,尤其见于中幼粒阶段
15
8、巨 核 细 胞 系 列
原巨 →幼巨 →颗粒巨→产板巨 →裸核、血小板
16
9、原始细胞特点
17
10、成熟细胞特点
18
11、血细胞发育的一般规律


胞体大小
胞核大小 核仁 染色质 核形 胞浆量 嗜碱性
大 → 小
大 → 小 有 → 无 细致 → 粗 圆形 →椭圆形 →肾形 →杆状 →分叶 少 → 多 强 → 弱、消失
2
3、有丝分裂的分期细胞图像 (主要根据核形)
前期(单丝球期)
中期(单星状期、赤道板期)
后期(双星状期、两极期) 末期(双丝球期)
3
前期 单丝球期 点击
核膜模糊不清
核仁消失
核染色质由细变粗, 聚集成染色体,宛如 线团
4
中期
点击 单星状期
核膜完全消失
染色体移向赤道面,
呈辐射状、星状排列 在赤道线上。
浆 颗 粒

1~2个 颗粒状
早幼红 10~18
模糊 或无

粗颗粒状 或小块
块状如击 碎木炭 固缩成 团块状
略 增多
较多

中幼红 8~15
圆形
同上 圆形, 居中 或偏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