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的史实。
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基本主张。
19世纪中期以后先进中国人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过程与方法:讨论:学生通过对19世纪末中国社会状况的了解讨论康有为变法思想为何打着孔子旗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先进中国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他们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预习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①,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2)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②,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2.概况
(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的人。
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②主持编写,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2)魏源:代表作;
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著作。
②思想:“”。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
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步。
(3)影响:鸦片战争前后兴起的新思想,启发人们冲破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以探求之策。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的口号,逐步形成“”的思想,并因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
2、实践: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 运动。
3、影响:① 维新思想是 的。
②维新思想还是 的。
③维新思想具有 启蒙作用。
④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 思想的传播。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共和
1、民主共和国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提出“ 、 、 ”的主张。
2
、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政治纲领将“ ”正式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奋斗目标。
3、初步实现: 年1月1日, 成立。
1.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比较 (1)从目的上来看:
①二者都通过向西方学习,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但洋务派侧重于对国内人民的镇压。
②二者在学习西方的目的上有本质区别。
林、魏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抵抗侵略,并在民族自卫战争中付诸实践。
洋务派之中虽也不乏抵抗侵略的爱国志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封建统治。
(2)从内容和实践效果来看:
①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学习西方的基本内容也极为相似。
但林、魏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付诸实践;洋务派则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他们的主张付诸实践,在中国掀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②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条改变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③二者的思想主张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早期维新思想
(1)原因:①洋务运动的展开,对西方认识的深化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
(3)思想: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4)评价:早期维新派只是对洋务运动初步反思,未能突破纲常名教的束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有待深化发展!
预习自测
1.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领导者,他曾经这样评价一位人物:“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述外国情形之始。
”其中的“文忠公”指的是()
A.魏源
B.姚莹
C.林则徐
D.徐继畲
2.“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这种思想出自()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姚莹的《康輶纪行》
D.徐继畲《赢环志略》
3. 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4. 下列著作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是()
A
A B C D
5. 人们之所以称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主张学习西方,研究西方文化
C.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6.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主要是指()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C.变法没有实行早先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
D.没有和封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
7. 李鸿章说:“……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
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竞,即败亡灭绝而不悔。
”表明他主张()
A.坚持守旧的传统
B.中体西用
C.学习西方、革新政治
D.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质疑探究
1.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积极影响?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
3.归纳l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及特点。
当堂检测
1.(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4.(201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5.(2013·重庆文综·7)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6.(2013·海南单科·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7.(2013·上海单科·33)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
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
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贵宾参观此工程。
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应邀参观。
对此,今人解读最近史实本质的是( )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茫然无知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8.(2013·山东文综·2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材料二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8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
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8分)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分)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