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ppt
• 朱熹提出心性论,提出“道心”和“人心” 朱熹提出心性论,提出“道心” 提出心性论 人心” 的范畴,道心即“天理” 的范畴,道心即“天理”,恶人的人心就 人欲” 是 “人欲”。 • 朱熹主张“主敬涵养”以达到“存天理, 朱熹主张“主敬涵养”以达到“存天理, 去人欲”的目的。 去人欲”的目的。
朱 熹
“格物致知”是一种认识论。 格物致知”是一种认识论。 格物致知 朱熹对 格物”的解释,认为一是“即物” 朱熹对“格物”的解释,认为一是“即物”,即接 触事物,二是“穷理” 即研究物理,三是“ 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 即穷理至其极; 致知”的解释,即扩展、 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即扩展、 充实知识。 充实知识。 深刻接触探究万物,从而得到其中的理。 深刻接触探究万物,从而得到其中的理。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 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 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 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集》 《二程集》
“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 致良知” 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 恢复良知的本性。 恢复良知的本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 知行合一” 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 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 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一、三教合一(背景): 三教合一(背景):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1. 陆九渊开创心学 2. 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
(1)王守仁,阳明先生,明代人, 王守仁,阳明先生,明代人 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背景:明朝中后期,统治陷入危机 背景:明朝中后期, 背景
(3)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①、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从 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 而否定格物致知; 而否定格物致知; 致良知” 知行合一” ②、 “致良知”和 “知行合一”。
朱熹认为:理和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方面。 朱熹认为:理和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方面。 认为 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 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从本源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 规律。从本源上说,理先于 二程认为天理是先于具体社会历史而 独立存在的,包括了自然之理和社会--独立存在的,包括了自然之理和社会--伦理之理, -伦理之理,伦理道德是天理在人间社 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从本质上说, 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从本质上说, 天理是人伦社会之理。 天理是人伦社会之理。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
1、三教合一的过程 汉武帝后,儒学繁盛; 魏晋时期, 道盛行, ①汉武帝后,儒学繁盛; ②魏晋时期,佛、道盛行,儒 学吸收佛道精神; 隋朝,主张三教合一; 唐朝,尊道、 学吸收佛道精神; ③隋朝,主张三教合一;④唐朝,尊道、 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儒学面临挑战。 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儒学面临挑战。 2.佛教和道教的盛行的原因 2.佛教和道教的盛行的原因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易接受宗教。 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易接受宗教。 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 ②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 而传统儒家偏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而传统儒家偏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统治者对宗教的大力扶持。 ③统治者对宗教的大力扶持。 唐儒学偏于训诂,墨守定论, ④汉、唐儒学偏于训诂,墨守定论,对古代经典不敢 有所突破;同时更偏重伦理学,从哲学的角度看, 有所突破;同时更偏重伦理学,从哲学的角度看,思辨性 和理论性有严重不足,对一些现象和问题解释不清。 和理论性有严重不足,对一些现象和问题解释不清。 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 ⑤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
(1)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对维护中 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政治需要 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在社会伦理道 作为官方正统儒学, 正统儒学 德及教育等方面影响后世长久。 德及教育等方面影响后世长久。 (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 朱熹编著的 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朱熹的学术思想,具有世界影响。 朱熹的学术思想,具有世界影响。 世界影响
朱熹认为:就人类社会,理就是“ 朱熹认为:就人类社会,理就是“仁、义、 认为 三纲五常是先天就有的。 礼、智”,三纲五常是先天就有的。
朱 熹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 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 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 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集》 《二程集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 484 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 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 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特,时与河南的应天书院、 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特,时与河南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 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遗书》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1.理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2.理学的基本观点 2.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 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核心: ② 天理与伦理道德的直接联系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③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好色, 恶臭’ 见好色属知, 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传习录上》 行。” ——《传习录上》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传习录中》 处即是知。 ——《传习录中》
1.理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1.理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2.理学的基本观点 2.理学的基本观点 核心:理是天地万物之本原, ① 核心:理是天地万物之本原, ② 天理与伦理道德的直接联系 存天理,灭人欲” ③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④“格物致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天下者 程朱提到的 齐其家;更多的是指人伦、圣言等, 提到的‘ 程朱提到的‘物“,更多的是指人伦、圣言等, 治其国者先齐 欲齐其家者, 治其国者先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也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所以“格物致知” 也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所以“格物致知”的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目的主要在于“明道德之善, 目的主要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真” ——《大学》 ——《大学》
朱熹(1130-1200), 朱熹(1130-1200), 南宋时期人 时期人, 南宋时期人,一生主要 活动即著书立说,是中 活动即著书立说, 国历史上著书最多的思 想家, 想家,他继承发展二程 的理学思想, 的理学思想,是理学思 想的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想的集大成者。
一、三教合一(背景): 三教合一(背景): 二、程朱理学
本朝(宋朝)之 本朝(宋朝) ……以理学为之 治……以理学为之 根底也。 根底也。义理之学 独盛本朝, 独盛本朝,以程先 二程) 生(二程)为之宗 师也。 师也。 ——黄震 ——黄震 程颢,北宋时期河 程颢,北宋时期河 南洛阳人, 南洛阳人,世称明 道先生。 道先生。 程颐, 程颐,北宋时期人 世称伊川先生。 世称伊川先生。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形成 1.理学的形成 2.理学的基本观点 2.理学的基本观点 3.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3.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 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 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 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 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 开创儒学, 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 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 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 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 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 崛起南宋, 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 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 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 ——钱穆 ——钱穆 成。
一、三教合一(背景): 三教合一(背景):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1. 陆九渊开创心学 (1) 陆九渊,南宋人, 陆九渊,南宋人 是心学的开创者。 是心学的开创者。 (2) 基本思想: ) 基本思想: 就是万物的本源, “心”就是万物的本源, “心就是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理; 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陆九渊集》 《陆九渊集》
魏晋南北朝
三教互相渗透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多少楼台烟雨中。
隋朝 唐朝
主张三教合一,儒为主, 主张三教合一,儒为主, 兼收佛、道思想。 兼收佛、道思想。 三教并行, 三教并行,儒家正统 地位受到挑战。 地位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