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阅读训练之议论文阅读(一)读书是风雅乐事鲁先圣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
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
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
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
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说的有些过头了。
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
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
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提高,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
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15.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要使读书成为纯粹一件风雅乐事,就应当是没有任何功利的、优雅而闲适的读书。
B.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是当今许多人读书的真正原因。
C.作者同意黄山谷的观点,认为读书可以摆脱俗气,使人优雅,。
D.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提高我们的认识,开阔我们的视野。
16.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1).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3分)(2).请结合②③段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
(4分)(二)敬重文字传承文化周天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和留存,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
因此,在所有的伟大发明中,最应当敬重的当属文字。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笔一画的手写汉字逐渐为电脑键盘的敲击所代替,一些喜欢求新逐异的年轻人,更以自造的“火星文”炫酷,乱用成语竟然成为一种娱乐时尚,语言文字规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符号,汉字具有神奇的魅力,间架方正,音韵优美,象形生动,表意鲜明。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汉字的神奇上秉天意,中通人气,下惊鬼蜮。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人吴文英将“愁”字拆分释义,便生发出天人合一的萧索意绪。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既在纵向发展中代代相传,又在共有时空里人人互用。
作为语言的符号,文字历经历史陶冶与文化锤炼,形成完整的形、音、义系统,在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书写性灵、传递信息、协调行动、创造文明的重要作用。
正因为受着语法修辞的规约,语言文字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通用性,因此,社会成员之间才借此相互理解和沟通。
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对于基础的“小学”有忽视之嫌,以致很多学生文字基础薄弱,错字连篇。
社会上流行的错字,以讹传讹,更不可小视。
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广告、标牌里,错别字不胜枚举。
更有甚者,网络上出现了“火星文转换器”,把一个个汉字变得古怪离奇,难以理解。
统一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推行奴化教育,其方式即是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一些人为守护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而献出宝贵生命。
因此,我们不能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书写的随意和错误,而应当恪守文德,敬重汉字,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书写、传承下去。
文字在漫长的发展中,为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璀璨文明书写了浩帙鸿篇。
如果中华文明史的建构,需要无数国人的不断努力,那么文字的规范、语言的纯洁将是其牢不可破的基石。
试想,没有这样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明因何延续?民族统一大业从何谈起?复兴与繁荣因何维系?当我们谈及文化自觉的时候,不要忘了,最基本的自觉就是尊重自己的语言文字,学好汉字,用好汉字,才能谈得上为五千年的文明史续写新篇章。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5.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乱用成语及错别字等语言文字问题,呼吁我们要敬重汉字,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
B.文字在漫长的发展中,为民族历史和文明书写了浩帙鸿篇,在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中,汉字是最应当敬重的。
C.目前乱用成语成为一种娱乐时尚,不少人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书写的随意和错误,我们中学生应当恪守文德。
D.汉字不仅形成了完整的形、音、义系统,而且具有神奇的魅力,间架方正,音韵优美,象形生动,表意鲜明。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7分)(1)第四段提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有什么作用?(3分)(2)结合《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分)(三)三思而行季羡林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
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
吾家老祖宗文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历代都得到了几乎全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
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
《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
”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
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
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
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
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
一个是“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这话虽为文子自己所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
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
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
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
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
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
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
遇事必须深思熟虑。
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⑥所以,我赞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15.整体阅读,最后一段划横线的部分应该填写以下的哪个观点?()(3分)A.季文子的“三思而行”。
B.人们要求诸葛恪的“每事必十思”。
C.崇拜希特勒人的“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D.孔子的“再,斯可矣”。
16.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1)作者说要“数典不忘祖”,在第②段中,他数了哪些典?请你列举出来。
(4分)(2)本文第⑤段作者举希特勒崇拜者行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他的什么观点?请引用此段原文回答。
(3分)(四)打碎窗玻璃能促进经济增长吗?①一个小孩拿起石头,打碎了商店的窗玻璃。
做错了事情的孩子跑掉了,商店老板自认倒霉,拿出一笔钱去买玻璃重新安好;这下,玻璃店有了生意,赚到了一笔小钱;玻璃店店主用这笔钱去面包店买了面包,面包店又有活干了;面包店老板又去农民那里买进了一批面粉……仅仅是一块玻璃碎了,却带动了社会上的许多行业的发展,甚至创造了就业机会,这可真是坏事变成好事的绝佳案例!这个虚拟的案例正是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理论——破窗理论。
②然而如果打碎玻璃真的能促进经济发展,为什么各国政府不鼓励所有市民集体上街,把所有的窗玻璃都打碎呢?如此一来,按照破窗理论,经济将更快速地发展,GDP也将大幅度增加。
这荒唐的一幕并没有出现,显然说明这个理论肯定有问题、有漏洞。
③让我们回到玻璃打碎的那一刻,商店老板被迫花钱去买玻璃。
一个关键的问题来了:假如这笔钱不用于买玻璃,他会怎么使用呢?④从整个经济社会中看,如果商店老板那笔钱没有用到买玻璃上,而是去买药了,我们可以继续书写下面的连锁反应:药店老板赚钱了,用这笔钱去买了面包,面包店又有活干了;面包店老板又去农民那里买进了一批面粉……没错,玻璃被打碎了也好,没打碎也罢,反正只要那笔钱花了出去,都会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
⑤所以破窗理论不是经济理论,而是一个经济谬误。
这个谬误的产生,大概和人们误解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有关。
⑥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凯恩斯提出,为了振兴世界经济,政府必须行动起来,甚至亲自牵头和出钱,开展修公路、修水坝等大型项目。
在经济处于低谷的时候,政府如果能适时地用资金和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状况将逐渐好转。
⑦凯恩斯甚至还开玩笑地说:“政府可以今天雇一批人,花钱让他们挖一些大坑;第二天政府再雇一批人,花钱让他们把大坑填上。
”这样,就业机会有了,人们手头上也有了钱,经济连锁反应将让各行各业都收益。
正是凯恩斯这句流传甚广的玩笑话误导了人们,使人们以为只要发票子、上项目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本人是不会把经济如此简单地理解的,他当年开出经济“药方”也是针对国家经济危局使用的非常手段。
当时各国政府对经济危机十分恐惧,不敢花钱上项目,而凯恩斯的建议让政府把“死钱”变成了“活钱”,用来振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