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主,故不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中的一个词素。

复音词中要注意偏义复词和单纯联绵词。

要注意辨析古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以从含义差别、使用范围、使用条件等方面辨析。

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特点,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水平。

一、字和词的区别。

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字是书写符号,是组成词的要素,而词则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成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的本身就是词,如“上” “天”“香”“祸” “山”“牛”“热”“乐”等,因为它们都具有作为一个词的条件:是最小的成分,都有意义,都能独立活动。

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如“葡萄” “苜蓿”“蟋蟀”等连绵词。

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是词,有的情况下仅仅是字,如“犹”和“豫”都是词。

“犹”有“像 , 一样”的意思,“豫”有事先的意思,它们都能够独立运用,具备词的条件,但在“犹豫”一词里,它们各自不能独立活动,不表示任何意义,仅仅起记录音节的作用。

二、单音词概说(一)概念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单音词,一般是用一个字记录,如“学”“而”“时”“习”等。

(二)古代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着绝对的优势1.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为主。

例一:韩厥梦子与谓己曰:“旦辟左右。

”故中御而从齐侯。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韩厥俛定其右。

《齐晋鞌之战》(教材 32 页)这段文字共计83 个字, 73 个词,其中单音词64 个,复音词 9个,分别是韩厥 3 次、子与 1 次、齐侯 1 次、邴夏 1 次、綦毋张 1 次、君子 2 次,复音词占 88%。

例二:秦国轻而无礼必败。

这句话译为现代汉语为“秦国军队轻浮而且没有礼节必定失败” ,字数增加 1 倍。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为主。

2.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绝对的优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1)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的方块汉字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而汉字又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为单音词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可以说,古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是古汉语词汇与作为表意符号的汉字的单音节、表意性、独立性等特点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2)古汉语单音节占主导地位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

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把字刻在龟甲、兽骨、竹简上,这样的书写条件,要求文字越简单越好。

古人在写文章时,总是力求用最少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古汉语单音词显著的特点——多义性。

古汉语单音词最重要的特点是多义性,就是一个词包含几个意义。

例一: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谢——推辞)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谢罪)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

(谢——辞别)④多谢后世人,戒之慎无忘。

(谢——告诫)⑤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谢——凋谢)例二: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负——用背部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承担)秦食,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负——依仗)④相如度秦王虽齐,决赴约不偿城。

(负——违背)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负——辜负)虽然古代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只有一个确切的含义。

换句话说,一个词尽管有好些个意思,但它每一次使用时,实际上得到实现的只是其中某一个意义,其余的意义则处于潜在的或者被抑制的状态。

三、复音词概说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优势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单音词演变为复音词,复音词的数量不断增多,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向现代汉语复音词占优势的转折点是:唐·敦煌变文时代。

汉语的音节是非常有限的。

据统计,《广韵》有音节 3894 个,《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有音节 1336 个。

汉语音节的数量减少,但是我们的交际并没有受到影响,主要是靠多音化的帮助。

例如:“辞之”,这个“辞”究竟是“辞退” “告辞”还是“拒绝”?单音节的语言清晰度较低,如变成多音节,清晰度就得以较高的提升。

双音词的增加,克服了单音词无限膨胀,大量产生同音词或一词多义影响理解的局限,使汉语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交际需要。

如:赵元任《施氏食狮史》游戏文字。

(一)概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复音词。

如:君子、朋友、弟子、诸侯等。

(二)古代汉语单音词和现代汉语复音词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1.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

与——参加师——军队途——道路息——呼吸御——抵挡除——台阶觞——酒杯目——眼睛叩——敲击舟——船舶2.在原单音词基础上加上词头或者词尾虎——老虎杯——杯子石——石头怡——怡然夏——有夏鼠——老鼠鼻——鼻子骨——骨头3.以原单音词为一个词素,再加一个相关的词素构成复音词。

儿——儿子牙——牙齿恐——恐惧皮——皮肤道——道路(三)复音词的分类1.单纯词所谓单纯词是指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记录单纯复音词的两个汉字只起标志音节的作用,各自不为义,不能拆开来训释。

①联绵词(又称连绵字、连语)连绵字是由两个不同的字构成的单纯词,其中每个字只代表一个一个音节,而不表示意义。

这两个字只有连缀在一起才能表达意义,拆开来解释有的没有意义,有的各有各的意义,与连缀起来的意义毫无干涉。

如“窈窕” 、“徘徊”、“逍遥”、“蹉跎”、“绸缪”、“犹豫”、“参差”、“仿佛”、“踌躇”、“倜傥”。

联绵字有以下三个特点:A语音上,大多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还是双声兼叠韵。

双声:参差、踟蹰、伶俐叠韵:须臾、徘徊、逍遥双声兼叠韵:辗转非双声叠韵:滂沱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从古音来说的,现在念起来不一定是双声叠韵了。

联绵词对我们的创作和古音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B构词上,不能拆开,联绵词是单纯的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虽然由两个字组成,但这些字本身只代表音节,不代表意义,不能望文生义。

例如:“望洋兴叹”“犹豫”“狐疑”C书写上,联绵词大多各有好几种写法,组成联绵词的字只表示一个音节不表示意义,由于时代、地域习惯的不同,同一联绵词因此可以写成不同的形式,大都具有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如:匍匐——扶服、蒲服彷徨——旁皇、仿徨仿佛——彷佛、髣髴犹豫——犹与、犹预、由夷、优与②叠音词叠音词是两个音节重叠而成的词。

如“关关”表示鸟叫声。

“夭夭”:少壮的样子。

“灼灼”:花盛的样子。

“蚩蚩”:忠厚的样子。

应当注意,这种叠音词不是单音词的重叠使用。

单音词的重叠使用每个字都有其意义,而这个与字义无关。

如“关、夭、灼”的意义与“关关”、“夭夭”、“灼灼” 意义不一样。

单音词的重叠使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单音词的重叠使用往往词义不变只是意义加重或表示每一等。

又如“斤”——“斤斤计较”。

2.合成词所谓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主要是复合词,如“君子” 、“国家”、“不谷”、“诸侯”等。

(1)复合式复音词偏正式:布衣、黎民、百姓、小人、君子、天下联合式:干戈、国家、社稷、朋友、纯粹、嫉妒动宾式:将军、司令、知府、祭酒、当道、食言补充式:提高、推动主谓式:冬至、霜降、人定、口吃、月食(2)附加式合成词讨论:有学者认为“北风其凉”的“其”是词头?有学者认为“君子于役”的“于”是词头?四、复合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一)两个语素仍然保留原来的意义。

恐惧、恭敬、蓄积、战斗、聆听(二)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的意义。

不能理解为两个词素在意义上的简单相加,要注意到有的从泛指变为特指,有的从表示动作变成指人或职务,有的意义向有关事物转化,有的成为典故的压缩形式。

“先生”:从字面上看,谓早出生,是偏正词组。

但是,实际含义是指“有学问的老年人” 。

“走狗”:单从词素的含义来看,“走”是跑,与“狗”结合,指善于跑的狗,这是偏正词组。

古书多用作特指,指猎狗,因为猎狗最善于跑。

“小人”:“小”本来可以指年幼的、晚辈的,但与“人”结合成一个词,却不表示年纪小的人或晚辈的人 (另用“小子”、“小生”来表示 ),而用来诬称劳动人民。

如《孟子·许行》:“有大人 (指统治者 ) 之事,有小人之事。

”又用来指品行不端的人。

“下榻”:这是从典故压缩而成的词,更不能从字面上去讲解。

据《后汉书·徐稚传》,陈蕃任豫章太守,向来不接待宾客,但对名士徐稚另眼看待,特设二榻招待他。

徐稚一走就把这榻悬挂起来,不给旁人使用。

“五马”:本来是五匹马的意思。

古代一辆车驾四匹马,按《汉宫仪》规定,太守出行时增加一马,用五匹马,后来就以“五马”作为太守的代称。

(三)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它的含义偏重在其中一个词素上,另一个词素则只作陪衬。

1.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的偏义复词:这类偏义复词大多是由两个形容词性的语素组成,所组成的偏义复词一般是名词,词义多偏向不好方面的意义,但不具有普遍性。

“得失”:作为词组,指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败、优点和缺点等两个相反的方面。

作为词,是个偏义复词。

如《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这里“得”无义,只有“失”方面的含义,指差错。

无生得失,即无生失,难免不出差错。

一说“失”无义,“得”指捉到。

无生得失,即无生得,难免不被活捉。

“缓急”:“缓”是缓和,“急”是急迫,分别指两个对立的方面。

如《韩非子· 难一》:“凡对问者,有因大小缓急而对也。

”( 对,回答。

因,根据 ) 作为偏义复词,则仅仅指急的一面,指情势急迫、困厄。

如《史记·游侠列传序》:“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休祲”:“休”指吉兆,“祲”指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征象不祥的云气。

用作偏义复词,“休”字无义,只指“祲” ,即妖气,不祥之兆。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认为:这类偏义复词的产生,常常是为了要表示比较委婉的语气。

有时出现或者估计出现某种不好的情况,如果用一个单音词来表示,则语气是肯定的。

如果用反义语素组成的复音词来表示,从形式上看好坏两方面都存在,预期就显得委婉缓和一些。

2.由两个类义的语素构成的偏义复词:这类偏义复词一般是由两个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性语素组成,仍为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

“国家”:古代诸侯称“国” ,大夫称“家”。

连用时多用作偏义复词,只指国,不指家。

如《韩非子·爱臣》:“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指君权旁落于大臣之手 ) 。

”国家”跟“社稷”连文称说,显然就是指国,不包括家。

这种用法现在还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