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区域经济调研报告篇一: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找准问题破解瓶颈加快推进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0XX年4月)乡镇区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的强弱往往体现在县域经济上,而县域经济的强弱则主要体现在乡镇区域经济上。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找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课题。
在区域经济学中,县及县以下的广大领域都属于“农村”的范畴。
整个农村区域内,乡镇相当于“中心”和“点”,周围的乡村是“外围”和“面”。
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马街镇基本情况马街镇地处南华县西南部,东与楚雄市八角镇隔江相望,南与楚雄市西舍路乡毗邻,西与本县兔街镇接壤,北与本县五顶山乡相连,距县城175公里,国土面积175.17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为一体的农业镇。
全镇属高原深切割峡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775米,最低海拔963米,相对高差1792米,海拔悬殊较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森林覆盖率为76.4%,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800~900毫米。
20XX年末,全镇共有13个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242个自然村、4,306户农户、18,063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9人、非农业人口624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
有耕地面积15,514亩(其中水田2,538亩、旱地12,976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9亩。
镇党委下设6个机关党支部,13个村党总支,38个自然村党支部,有9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73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897名,妇女党员165名,农村党员871名,预备党员59名。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20XX年撤乡设镇十年来,全镇镇域经济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使镇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至20XX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7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77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43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9.72万元;粮食总产量达813.6万公斤;固定资产投资达6,107万元;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500万元和5,600万元。
20XX年至20XX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2.9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9倍,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6倍和11.8倍。
具体表现在:(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10年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
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种植业比重由39.44%下降为26.73%。
农业生产从以粮食种植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模式。
核桃、烟叶、蔬菜、水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养猪、养羊等养殖专业户不断增多,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已初见雏形。
(二)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撤乡设镇以前,全镇核桃种植面积仅为2.3万亩产值43万元,目前种植面积已突破16万亩产值突破4,500万元;烤烟收购量仅32.6万公斤产值288.4万元,目前收购量已突破65万公斤,产值已突破1,100万元;畜牧业产值1,454万元,目前已达2,986.24万元。
(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20XX年以前,马街镇集镇内仅有22家商铺,集镇人流量极少。
现在,马街镇内集镇内商铺、饭店、宾馆达87家。
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100万元,全镇由主要依靠一产带动逐步转变为由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四)集镇建设步伐加快。
10年来,我镇坚持实施小集镇建设带动战略,注重集镇建设发展,初步形成了集镇功能不断完善的良好局面。
特别是近两年,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集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500万元,其中集镇主街道路面硬化累计完成投资250多万元;新街道建设0.2公里投资70万元,建成容纳1万人口左右的中小集镇,其中建成面积和人口由不足0.2平方公里和5000人发展到1.2平方公里和1万人。
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集镇功能不断完善。
商贸流通兴旺活跃,连锁超市、特许经营、经销代理等新型流通业蓬勃发展,培育了一批专业商场,初步形成了配臵市场化、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新格局。
去年,全镇个体工商户达320户,是十年前的10.5倍(五)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大幅增长,人民群众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77元,比20XX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8%。
二、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马街镇虽在撤乡设镇(:区域经济调研报告)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以水利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虽然马街镇大部分村小组现在已通公路,但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由于受地处山区的限制,特别水利设施方面还相当落后,农业发展无法突破自然经济的瓶颈,加上人均耕地少,乡镇企业不发达,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全镇目前还有8个村民小组507户农户未进行农网改造,有40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其中20户以上的30个,20户以下的10个。
目前,有大小沟渠106条249.66公里,其中三面光沟渠9条(处)32.1公里,坝塘35个,水池(窖)4,847个,已解决饮用水人数10,265人,未解决或未得到改善的有60个村民小组1,856户7,798人。
(二)税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全镇经济发展的起点较低,发展质量不高,财政增长难,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仍较突出。
目前,马街镇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核桃及畜牧业为主,新的产业培植任重道远。
而且在财政收入中,烟叶税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72.67%,烟叶税“一枝独秀”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变。
税源结构单一,增收后劲不足,在推进各项工作中,随着各项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农村土地流转困难推进缓慢截至去年底,马街镇有农业人口17439人,农村劳动力9705人,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在2100人左右,每年撂荒的土地将近200多亩,劳动力严重不足影响按时栽种的有1000多亩。
目前真正流转只有20多亩,而且也只是承包组亲戚或周边邻舍农户。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原因。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在思想上根深蒂固,怕失去土地后生产生活没着落。
致使部分农户宁愿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或丢荒。
也不愿转让、出租。
二是对《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理解不透。
三是我镇大部份村在第一轮(1979年至1980年)土地承包篇二:大学生区域经济调研社会实践报告阅读: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到哈尔滨区域经济研究活动顺利进行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在新一轮建设和发展,包括大学城的崛起,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大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基于消费溢出的学校到外部消费主流,大学经济一直依靠大学生消费的传统大学校园,逐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
为了开展周边地区的经济研究活动和大学生的就业,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不同年级的10名成员组成了哈尔滨市研究团队,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校园经济发展和研究的研究,大学生就业系列实践活动。
详情如下:一,中央街道游客1月17日下午,实习组成员来到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的中央大街,进行街头采访,发放问卷,收集商业街零售和区域经济市场观点。
为什么选择中央大道作为调查的第一个实践,第一个是考虑到繁华的中央大道和从这里的多样性,实践团队成员采访了卫生工作者,值班警察,青年团体和外国游客,收集公众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研究信息的来源。
另一方面,中心街道地势向四面八方延伸,周边有上智幼儿园,兆林小学,76所城市的重点中学,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学校的省级重点中学,而中环大道商业也吸引了哈尔滨大学学生的学科和身份都适合这种做法。
二,双校友谊深厚的友谊为了了解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连理工大学前往哈尔滨地区经济研究组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联系,于1月18日到hIT,空间和计算机学生进行跨学科交流。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第一批国家11,985个项目为重点的建设学校,大连理工大学属于同盟的优秀成员。
通过信息共享,填写问卷的方式,两个校园周围的学生经济发展历程和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了友好交流。
交流后,实践小组的成员依次对大学城商业街零售调查问卷上发布的消费对象和运营商对象收集了大量相关信息,这种做法为第二部分计划A全停。
三,企业访问知道真相为了进一步扩大实用主题,调查不同类型企业对校园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从企业经济市场角度分析,实践小组1月19日访问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企业,即私营企业雅源电力公司和国有企业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访问期间,实习团队受到了企业员工的热情接待,相关人员开展了大学生经济市场分析和就业需求研讨会,并参观了控制,水电和消防电商店,个人经验的发展企业,真正的经济起飞落后。
通过走访企业,实践团队和两家公司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代表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两家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园和企业在后续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