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doc 35页)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doc 35页)

温州市产业布局管理规划方案(doc 35页)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目录一、产业布局现状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三、产业总体布局四、农业布局五、工业布局六、服务业布局七、中部都市产业区布局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附表一:温州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附表二:温州市产业布局用地表附表三:温州市农业布局表附表四:温州市工业布局表附表五:温州市服务业布局表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2015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

一、产业布局现状(一)陆域资源条件我市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

全市陆域总面积11783.5km 2 (约占浙江省的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2059km 2 ,仅占17.5% (浙江省为23.2% )。

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627 人/km 2 (浙江省为440 人/km 2 ),平原地区更高达800 人/km 2 。

(二)产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

2002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0.9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357 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 :56.6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28.7 :32.3 :39.0 。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我市主要产业相对集聚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平原,初步形成“一带两区” 的产业布局雏形。

一带: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沿海产业集聚带,集聚了全市约85% 的GDP 、90% 的工业总产值、95% 的服务业增加值。

二区:以生态产业为主的内陆山地经济区,集聚了全市65% 的旅游总收入、60% 的种植业总产值;以海洋产业为主的海洋岛屿经济区,集聚了全市95% 的海洋总产值。

产业布局呈现以下特点:1 、产业总体分布呈非均衡状态。

产业总体分布“中心强化、南部弱化”、“平原集聚、山区趋散”。

75% 左右的GDP 、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瓯江流域和飞云江北岸,飞云江南岸地区发展相对落后;85% 以上的GDP 、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海岛发展缓慢。

2 、产业布局基本体现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地理区位。

种植业相对布局在内陆山区,养殖业集中在东部沿海(海岛)和平原水网地区。

工业布局主要依托市域交通主干骨架和各类城市(镇)。

现代服务业大多集中在温州市区,旅游业则充分挖掘了得天独厚的“山(雁荡山)水(楠溪江)”自然资源优势。

3 、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集群初步凸现。

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16 个“国”字号生产基地。

并且行业空间集聚度较高,形成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市区的服装和鞋革、乐清的电子电器、瑞安的汽摩配、永嘉的泵阀、苍南的包装印刷、平阳的塑编等。

(四)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产业布局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 、区域分工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

主要县(市、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全市产业整合存在较大空间。

2 、城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全国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市区集聚辐射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城市综合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与全国同等城市相差较远。

3 、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资源利用率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虽90% 以上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海产业集聚带上,但城乡空间及其内部生产、居住、商贸等功能区存在混杂交错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小区“遍地开花”、过多过密且规模偏小,土地和其它经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同时存在较大环境污染。

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一)产业功能定位围绕建设“国际性轻工城”,把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1 、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包括轻工产品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流通枢纽三层含义。

国际性轻工产品生产基地——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潜力产业、培育高新产业、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产品加工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定份额,产品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使温州成为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完善轻工产业链,努力发展上游的原材料业和机械装备业,成为轻工业的重要支撑。

国际性轻工产品研发中心——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开发力度,通过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研发设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轻工技术创新“网络联盟”,加快人才培养,增强企业科技实力,使企业拥有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先进技术,使温州成为国际重要的轻工产品设计中心、创新中心。

国际性轻工产品流通枢纽——扩大对外交往,提高国际声誉,加快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拓宽轻工产品的世界流通网络,让世界轻工产品汇集温州、让温州轻工产品走向世界,使温州成为国际重要的轻工产品流通枢纽。

2 、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发展为轻工配套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强化温州作为浙江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产业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加快温州深水大港建设和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强化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使温州成为辐射浙南闽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科研教育中心。

(二)产业发展方向紧扣功能定位,结合产业基础,确定我市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积极发展轻型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石化工业、效益农业、旅游业等六大产业。

轻型加工业——主要发展鞋革、服饰、电子电器、包装印刷、生活用具(锁具、眼镜、打火机、剃须刀、文具业等)、汽摩配和塑料制品业等,并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与轻工配套的机械装备业。

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和科研教育业。

商贸物流主要发展商贸和现代物流等。

金融主要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金融租赁业等。

商务办公主要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服务和会展等。

科研教育业主要发展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等科研服务业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服务业。

高新产业——在积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轻工基础上,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高新产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引进与本地轻工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注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扶持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制造、新材料工业,充分发挥其对其它产业的先导带头作用。

石化工业——充分发挥温州具有岸线资源和深水大港等优势,加强“引资、引智、引业”,承接外部相关产业转移;扶持发展精细化工、大型石化工业和石油液化气的深加工等;做大作强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船舶修造业。

效益农业——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前提下,着重发展特色种植业(果蔬、名优茶、竹笋、中药材、花卉等)、效益养殖业(畜禽养殖、水产品养殖),加强捕捞业管理调控力度,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旅游业——通过协调统一、合理开发全市旅游资源,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等,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三)产业布局原则1、统筹安排原则:把我市的产业布局放在浙南闽北,长三角经济区、粤闽经济区乃至全国、世界的更大视野中考虑,特别是考虑与周边区域相衔接。

统筹考虑市域内县(市、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进行布局。

2、战略调整原则:根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特征,以城市化的标准,大幅度整合原有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产业分布结构;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15 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对产业发展定位、方向提出的要求,进行产业布局的前瞻性考虑安排。

3、合理分工原则:城区退出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拉开拉大布局框架,在沿海布局数片大型工业用地;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

4 、递次推进原则:“面上”在全市分别构筑定位分工各异的产业区,引导产业相对向功能产业区集聚;功能产业区的产业相对集聚到“线”上,形成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的产业带;产业带上的产业相对往“点”上集聚,改“小而多”的布“点”为“大而少”的布“点”格局。

5 、完善综合原则: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的地点,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特别是轻工产业的上游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等,并在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

6 、突出重点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选择确定产业的重点,在布局上确保用地;提高行业空间集聚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特色区块建设。

7 、集约利用原则:置换整合既有土地,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控制部分土地用途,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做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土地级差原则,不同地域布局土地产出效率不同产业。

8 、有效调控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分散的产业整合到统一协调的布局框架中去,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

(四)主要指标到2015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00 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 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2 :52 :46 ;——经济密度达3500 万元/ 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保持在0.2 亩左右;——工业(产值)入园率为85% 左右;——工业园区土地产出率为40 亿元/ 平方公里;——万人服务业用地为0.3 平方公里。

三、产业总体布局(一)总体目标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沿海平原构筑若干大型工业产业园,拉开布局框架;各地建设特色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科学分布,构筑“一核三带四区”的总体布局,突出农业六类基地,建设工业四大产业园,构建一个中央商务区、一个科研教育区、八个商贸区、十个物流园区,把我市建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