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与画家》读书笔记
MF201492235赵嘉慧
一. 黑客的成长和世界观
本以为是一本继续探讨软件开发相关的管理类书籍,没想到开篇的第一章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书呆子”的成长和心理动态。
想想自己,从小学到高中也算是周围人眼中的书呆子吧,不过心底正如作者所说,也是希望可以受到小伙伴们的欢迎。
初入大学,以为体验才是主要目的又开始将注意从学习转移到了社交,可想而知,“书呆子”之所以不受欢迎是因为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更聪明的事上,而大学里的我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真是后悔这愚笨了。
作者所谈到的教育体制我觉得和中国无出其右吧,但相比我的成长环境,我还是感受到了很多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的,如此说来真的要感谢那些负责任的老师,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真的可以悄无生息地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我们都不能去改变整个社会的教育体制,我们只能去改变自己,当我们成为了父母或是老师,无论孩子们是“书呆子”或是“坏孩子”,我们都有责任帮助他们快乐的成长。
文中这一部分还有感触很深的一点是,打草稿,这是在学校里编程老师从未教过的思想。
我们总是接到一个编程任务就大概想一下就直接开始敲键盘,敲好一个功能再去改它的bug,改好之后再去实现下一个,如果完成这个发现与前一个有关联需要更改前一个再去更改前一个,所以就像《人月神话》作者所说,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实际上是花在了测试和debug上。
本书的思想和《人月神话》作者的思想是一样的,都在倡导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计划,再去动手。
三分之一计划,六分之一编码,二分之一编程,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软件开发时间表。
编程等同于艺术创作,这是我以前怀疑过又给自己否定了的论题。
因为有一天有个同学跟我说,与其每天去敲着没有灵魂的代码,他更愿意作一个中规中矩的音乐人。
这当然是同学编程之余的疲惫之辞。
编写乐符和编写代码有什么区别呢,当时我想,实质性区别就是一个是实现功能性,一个是实现艺术性吧。
人类总是要在实现功能性的基础上再去追求艺术,所以学工科比学艺术终归是饿不死的。
但是这本书却给出了另一种想法,编程即艺术,这是我从未想到的。
如果我热爱编程,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现出一款优美的软件,这和画家完成一件艺术创作确实并无区别。
如果我们不能在其身上找到美感,是否是因为我们不够热爱?流放千古是我不敢想的,但是如果能够让当下的审查者欣赏并具有实用性,我想我就会是幸福的。
二. 黑客的成果和影响
另外非常有意义的一章是第六章,关于如何创造财富。
财富是可以创造的,我认为作者的观点非常务实,他没有像其他的创业大师一样吹嘘一些无用的理论,而是非常诚恳地告诉读者:创业的付出和回报是成比例的。
而且他对于财富的见解非常值得年轻人借鉴,财富并不只是金钱,谈论财富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你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谈论和获取财富。
“站着把钱赚了”,当然有可能。
从经济学观点看,我们可以把创业想象成一个压缩过程,你的所有工作年份被压缩成了短短几年。
我们不再是低强度地工作四十年,而是以极限强度工作四年。
在高技术
领域,这种压缩的回报尤其丰厚,工作效率越高,额外报酬就越高。
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程序员能创造很大的价值。
如果自己能够高效率的工作,那么创业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财富。
财富才是我们的目标,金钱不是。
金钱是财富的一种简便的表达方式。
财富是能被创造出来的,创造财富的就是手艺工人。
程序员坐在电脑前就能创造财富。
优秀软件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我们去工作,你创造的财富应该至少要是我们的薪水。
因为大的组织规模下,个人努力会被平均化,所以把大的组织架构划分为小的组织架构是比较合理的。
能够有更高效的生产力。
三. 黑客的工具和工作方法
作者认为,“对于语言设计者来说,认清编程语言的进化路径特别有用”,我也认为如此。
但并不是为了去“照着样子设计语言”,而是因为编程语言的进化和潮流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作为一个软件科技者,要想成为不被时代抛弃,就要自己有意识地去锻炼这种嗅觉。
就像小米科技的雷军所说,只有去努力去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才有可能达到更大的成功。
四. 总结
通读全书,便理解了作者为本书起名《黑客与画家》之意,我们应该把黑客和画家当作同一种人。
和画家一样,黑客也是怀有一门特殊技艺、有创造天赋的普通人。
同样,编程和美术一样都是一门艺术,开发软件和画家作画、雕塑家雕刻、建筑师设计房屋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我想,通过这本书带给我的重新看软件设计与编程的视角,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拥有更大的热情,去渐渐爱上这份“艺术”。
我也会努力去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去设计创造带有灵魂的属于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