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向量的概念与线性运算● 课前热身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则∥B .若a ∥b ∥c ,则∥cC=a =b D .若b a ≠,则b a b a <>或2.ABC ∆中,AB 边上的高为CD ,若=,=,0=⋅1=2=,则=A .b a 3131- B .b a 3232- C .b a 5353- D .b a 5454- 3.平面向量a ,b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A .a ,b 方向相同B .a ,b 两向量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向量C .R λ∃∈,a b λ=D .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1λ,2λ,021=+ba λλ4.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和F 分别是边CD 和BC 的中点,若μλ+=,其中R ∈μλ,,则=+μλ .5.如图,正六边形ABCDEF 中,有下列四个命题:①2=+; ②22+=;③⋅=⋅;④)()(⋅=⋅.其中真命题的代号是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代号).● 知识梳理 1.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 (1)向量的定义: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向量的表示方法几何表示:用有向线段表示.字母表示:用字母 ,等表示;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点字母,如:.注意:解题时,向量中的箭头不可省. (3)向量的长度:向量的大小就是向量的长度(或称为模),记作||.向量模的计算方法:||a =零向量、单位向量概念:零向量:=⇔=;单位向量=e为单位向量1=⇔e .(4)平行向量定义①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 ②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5)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记作a =b .①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②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6)共线向量与平行向量关系①平行向量可以在同一直线上;②共线向量可以相互平行;③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 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1)向量的加法①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向量“首尾.....”.相接..)ABCABDECFAC AD AB =+(两个向量同一起点........) 注:nn n A A A A A A A A 113221=++-(2)向量减法向量减法三角形法则:连接两个向量的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两个向量....同一起点....) (3)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 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λλ;当0>λ时,a λ与a 同向;当0<λ时,a λ与a 反向;当0=λ 时,0=a λ.3.向量平行定理 当0≠b 时,a ∥b ⇔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b a λ=(0≠b ).4.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λ、2λ使2211e e aλλ+=.注:(1)不共线的向量1e 、2e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基底不唯一,关键是不共线(一般会事先给出); (3)由定理知可将任一向量a 在给定基底1e 、2e 的条件下进行分解且分解形式唯一. ●典例剖析考点1 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例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①向量CD AB //,则直线//AB 直线CD ;②两个向量当且仅当它们的起点相同,终点也相同时才相相等;③向量AB 即是有向线段AB ;④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一定有DC AB =.0个B .1个C .2个D .3个对应练习下列命题正确的 ( )A .a 与b 共线,b 与c 共线,则a 与c 也共线B .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点与终点是一平行四边形的四顶点C .向量a 与b 不共线,则a 与b 都是非零向量;D .有相同起点的两个非零向量不平行 考点2 向量共线【例2】(1)设a 与b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且向量b a λ+与)2(a b --共线,则=λ .点评:设21,e e 是平面上两个不共线的向量,21e y e x +=,21e n e m +=,R n m y x ∈,,,,若a ∥b ,则nym x =. (2)已知向量,不共线,k +=(R k ∈),-=,如果//,那么( )1=且与同向 B .1k =且与反向 C .1k =-且与同向 D .1k =-且与反向对应练习(1)设向量a ,b 52=,)1,2(=b ,且a 与b 的方向相反,则a 的坐标为 .(2)设21,e e 是平面上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已知向量212e k e +=,213e e +=,212e e -=,若A 、B 、D 三点共线,则实数k 的值为 . 考点3 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几何意义【例3】(1)如图D ,E ,F 分别是∆ABC 的边AB ,BC ,CA 的中点,则( )A .=++B .=+-C .=-+D .=--(2)已知ABC ∆和点M 满足=++,若存在实m 使得m =+成立,则m =A .2B .3C .4D .5CA B点评:若点O 是ABC ∆三角形的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0=++⇔OC OB OA . (3)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交于点O E ,是线段OD 的中点,AE 的延长线与CD 交于点F .若a AC =,b BD =,则=AF ( )A .2141+B .3132+C .4121+D .3231+(4)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及所在平面内一点P 满足=++,则BCP ∆与ABP ∆的(1)在ABC ∆中,设D 是BC 边上的一点,且满足2=,μλ+=,则μλ+值为A .32 B .31C .1D .0(2)已知O 是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D 为BC 边中点,且2=++,那么( )A .OD AO =B .OD AO 2=C .OD AO 3= D.OD AO =2(3)ABC ∆中,点D 在AB 上,CD 平方ACB ∠.若=,=1=2=,则=A .3231+ B .3132+ C .5453+ D .5354+ (4)P 是ABC ∆内的一点,)(31+=,则ABC ∆面积与ABP ∆的面积之比为( )A .23 B .2 C .3 D .6考点4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例4】(1)如图1,1e ,2e 互相为垂直单位向量,则向量-可表示为( )A .123e e -B .2142e e --C .213e e -D .213e e -图1图2 (2)如图2所示,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1OP 和2OP 将该平面分成四个部分Ⅰ、Ⅱ、Ⅲ、Ⅳ(不包括边界).若21OP b OP a OP +=,且点P 落在第Ⅲ部分,则实数a 、b 满足( )A .0>a ,0>bB .0>a ,0<bC .0<a ,0>bD .0<a ,0<b(3)在ABC △中,已知D 是AB 边上一点,若2=,λ+=31,则λ=A .23B .13C .13-D .23-点评:如图1所示,与是不共线的两个向量,P 是平面上一点,且y x +=,若A 、B 、P 三点共线,则1=+y x .推广:①如图2所示,与是不共线的两个向量,P 是平面上一点,且y x +=,若P 落在区域Ⅰ,则10<=+<y x ;②如图3所示,OA 与OB 是不共线的两个向量,P 是平面上一点,且y x +=,ⅣⅢⅡ Ⅰ若P落在区域Ⅱ,则1>=+y x ;②如图4所示,OA 与OB 是不共线的两个向量,P 是平面上一点,且y x +=,若P落在区域Ⅲ,则0<=+y x .图1 图2 图3 图4 (4)在ABC ∆中,D 为边BC 上任意一点,E 为AD 中点,若AC AB AE μλ+=,则μλ+的值为A .21B .31C .41D .1(5)若在直线l 上存在不同的三个点A 、B 、C ,使得关于实数x 的方程x x=++2有解(点O 不在l=x .对应练习(1)设1e ,2e 是平面内一组基底,且212e e +=,21e e +-=,则向量21e e +可以表示为另一组基底、的线性组合,则=+21e e + .(2)已知P 为ABC △所在平面上的一点,且t +=31,其中t 为实数,若点P 落在ABC △的内部,则t的取值范围是( )A .410<<t B .310<<t C .210<<t D .320<<t (3)如图所示,A 、B 、C 是圆O 上的三点,CO 的延长线与线段AB 交于圆内一点D ,若y x +=,则( )A .10<+<y x B .1>+y x C .1-<+y x D .01<+<-y x(4)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AB ⊥,1==DC AD ,3=AB ,动点P 在以点C 为圆心,且与直线BD相切的圆内运动,设βα+=,则βα+的取值范围是( )A .⎥⎦⎤ ⎝⎛34,0 B .⎥⎦⎤⎢⎣⎡35,34 C .⎥⎦⎤ ⎝⎛34,1 D .⎪⎭⎫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