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急 性 期 症 状亡
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大约5-10年左右。 *临床感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约2~3周 2.无症状潜伏期:10年左右 3.AIDS相关综合征:开始出现症状 4.免疫缺陷期:典型AIDS期——合 并机会致病菌感染和 AIDS 相关恶性肿瘤。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反转录病毒
一组含有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的RNA病毒。 *对人致病的反转录病毒主要有: 1.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为成人 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 艾滋病的病原体。
共同特性
①球形,直径为80~120 nm,包膜表面有刺突。 ②基因组有两条相同的单正链RNA,病毒体含 反转录酶和整合酶。 ③复制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病毒DNA整合到 细胞DNA中,构成前病毒。 ④具有gag、pol和env 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 节基因。 ⑤宿主细胞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成熟病 毒以芽生方式释放。
核心含两条相同的正链 RNA基 因组和包膜外的核衣壳蛋白(p7)、 衣壳蛋白( p24 ),并携带反转录 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gp120
病毒的表面糖蛋白,与病毒吸附
有关,有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激机
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生变异,有利
于病毒逃避免疫清除。
*gp41
为跨膜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
主细胞膜的融合。
*HIV损伤CD4 T细胞的机制:
(CD4 T细胞表达大量CD4分子和CXCR4) ①导致CD4 T细胞融合,最终导致细胞的溶 解; ②CTL对CD4 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抗体 介导的ADCC作用,NK细胞的杀伤作用; ③诱导CD4 T细胞细胞凋亡; ④HIV复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抑 制细胞正常的生物合成; ⑤HIV可作为超抗原激活大量CD4 T细胞。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HIV-1 于 1983 年从一例淋巴腺综合症患 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
*分类:反转录病毒科(Retraviridae)
慢病毒属(Lentivirus) * 型别:有两型 HIV-1:大多数AIDS由HIV-1引起。 HIV-2: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
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少量CD4分子,
其辅助受体为CCR5趋化因子)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感染后不 被溶解,长期携带HIV,使病毒向其 他组织播散。
感染艾滋病后的自然发展过程
HIV抗体HIV抗体+, 无症状 8-10 年 HIV抗体+ 有症状 艾滋病 1年 0.5-2年
- 4-8周-
感 染 成 功
在泰国的帕巴喃普寺,一群高中学生戴着口罩与一名患有艾滋病的妇女 交谈。该寺从20年前开始接收被家庭抛弃或无力自行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至 今已收留3万余人。泰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激增,当时 全国488家无线电台和6家电视台每隔1小时便播放1分钟的防艾宣传。而该国 一直坚持的“100%安全套计划”,据称将潜在感染者人数降低了10倍。
进入:病毒能进入另一人体的血液中
足量:有足够数量的病毒导致感染
冰山现象
艾滋病 感染者
我国的传播特点
* 吸毒、性传播和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
* 经性传播途径呈上升趋势
* 自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致病机制
*主要感染细胞: CD4+ 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 突状细胞、神经细胞等。
*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
这是大理防治艾滋病工作小组的合影,该小组由医生、护士及艾滋病患 志愿者组成,主要从事艾滋病治疗、病人护理和心理支持。尽管他们已开始 尝试以特殊身份帮助其他艾滋病患者,但迫于各种内外压力,他们依然无法 直面镜头。“如果大家多点同情,多一点对艾滋病的认识,或许艾滋病病毒 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可以更高”,一名艾滋病患坦言。
当地时间2010年7月7日,几名乌克兰艾滋病患者躺在 乌克兰内阁部长大楼外抗议诊所被政府从市中心的大楼 中驱逐。乌克兰是欧洲艾滋病情最严重的国家,而同性 恋接触已成为感染的主要途径。
了解艾滋病
•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 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 译。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曾译为 “爱滋病”、“爱死病”。分为两型:HIV-1 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 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 “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2009年12月1日,中国一名带着口罩的抗议者在一场因输血致艾的抗 议活动中痛哭,她的口罩上写着“血制品让我染上艾滋病”。中国 民间抗艾第一人曾表示:当下中国,由于卖血输血产生的血液传播, 仍然是艾滋病的主要问题。而这些都源于贫穷及医疗保障不健全。
由于艾滋病,30岁的赞比亚人Kelvin Kalasha身体极为虚弱,在当地 的艾滋病人收容所中,他只能在医生的搀扶下洗澡。在赞比亚,艾滋病 在15岁至49岁人群中的流行率超过14%,2010年10月被该国确立为“男性 包皮环切月”,在这个月,有1万名赞比亚男子接受免费环切手术,以降 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自美国 1981 年诊断出首例艾滋病患者以 来, HIV 在全球的传播速度惊人。根据联合
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11 年11月
21日共同发布的《2011年世界艾滋病报告》,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达3400万。 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群 体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HI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3)母婴传播 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 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 道,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 染给婴儿。
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
• • • • • • • 空气; 饮水、食物; 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 游泳池; 吸血昆虫和蚊子、跳蚤、虱子等; 有防护的照料、护理艾滋病人; 蹲式厕所及小便池。
诊断
• • • • • • • (一)临床诊断 在AIDS患者中念 1、体重下降10%以上 珠菌属感染是很 2、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 常见的。 3、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4、全身淋巴结肿大 5、反复出现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6、口咽念珠菌感染
• • • • •
(二)实验室诊断 1、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 2、HIV-1抗体检查 3、抗原检查 4、病毒检查
2011年全球新增HIV感染者250万, HIV感染者总数达3400万。
2011年根据最新评估结果,中国现有HIV感染者约 78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15.4万。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2012年12月1日,是第25个世界艾 滋病日主题:普遍可及和人权
一、生物学性状
1. HIV的形态学特征
球形、包膜表面有刺突(含有 gp120和gp41)。
水解RNA:DNA中间体中的RNA链
切割前体蛋白 使病毒DNA与细胞DNA整合 使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 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反式激活蛋白,激活HIV基因的转录 调节mRNA的剪接和促进mRNA转运至细胞质 提高HIV的复制能力和感染性
病 毒 的 复 制
分 型
*HIV-1:分M(main)、O(outlier)、 N(new)3个组,进一步又分 不同的亚型。 *HIV-1:M组的9个亚型(A-D、F-H、J 和K)及数种重组亚型在全球流 行,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及重 组亚型不同。 HIV-2 和 HIV-1的 O 组和 N 组主要局限于西 非等地。
(三)易感人群
• 从个体角度,每个个体都易感。
• 个体危险行为有关——男同性恋、静脉吸 毒、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它血液制 品、与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
HIV 传播的四个基本条件
HIV Transmission The Four Principles
排出:病毒从感染者或病人体内排出体外
存活:病毒在外环境中能够存活
俄罗斯艾滋病患者Svetlana与女儿在床上玩耍。Svetlana育有两个健康的 女儿,曾获得第一届艾滋病孕妇选美奖,是俄罗斯艾滋病社会活动的积极分 子。在俄罗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渠道是毒品注射,新增感染者中有近60%曾 注射毒品。俄罗斯官方认为,社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是最严重的社 会问题,对预防、检验及治疗都是严重阻碍。
基因组:单正链RNA,有3个结构基因以及 6个调节基因;两端有LTR。
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基因 结构基因 gag 编码蛋白 p24和p7 p17 pol 反转录酶 蛋白质的功能 衣壳蛋白和核衣壳蛋白 内膜蛋白 有反转录酶活性和DNA聚合酶活性
RNA酶H
蛋白酶 整合酶 env gp120 gp41 调节基因 rev Nef tat Tat Rev Nef
变 异 性
* HIV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高度 变异性,HIV的反转录酶无校正 功能、错配性高是导致HIV基因 频繁变异的重要因素。
抵 抗 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一般化学消毒剂处理10~30 min,可 灭活病毒。 * 高压灭菌 121 ℃ 20 min ,或者煮沸 100℃ 20 min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20~22℃液体环境下可存活15 天;在 37 ℃ 可存活 10 ~ 15 天 ;在冷 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 h才能保证 灭活病毒。
美国NBA职业篮球的传奇球星“魔术师”约翰逊在33岁生日派对上接受 歌星珍妮-杰克逊的亲吻。约翰逊于1991年患上艾滋病,退役后积极治疗, 后于1996年正式复出,并于1997年3月复查后发现体内几乎已经不存在艾滋 病毒。他与艾滋病抗争的故事得到人们的赞许,而他特殊的身份光环,也使 许多人质疑普通人实现这一抗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