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政策论文-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形势政策论文-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成效显著,进一步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公平投入正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教育的近代化一直缓慢。

虽然从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起,就一直重视教育,使教育从一片废墟中走出来,但在文革中却又被打回原形。

从恢复高考开始,我国的教育也重写了自己的命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内涵,举起“科教兴国”的大旗,使其真正步入到正轨中。

改革开放的序幕刚被拉开,教育便被提到日程上,提出“211工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使教育飞快发展。

因此,教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被学生,被民众,被官员关注密切。

我们能够看到近年来教育所带给很多美好的结果,提高了群众的知识水平,文盲也在急剧减少,这是教育全面普及的贡献。

可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一、教育公平问题1、中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1)地区差异。

中国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导致人均收入的相差较大,这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在接受教育的机会、质量以及教育程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据2010年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59%,而贵州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10年的高等毛入学率是20%,尽管比2009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与北京市相比,相差了大约3倍。

在西部的偏远地区,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要普及义务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城乡差异。

由于教育政策长期偏重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事业,造成教育投入和师资条件不平衡的发展局面。

农村的教育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教育投入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

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3.7亿的人口约有50.2%居住在农村,而国家的教育投资主要向城市倾斜,农村的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长期处于不合格状态之中。

表现之一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危房面积较大。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已经在2001年到2005年间减少了近30%,但危房面积仍超过2200万平方米。

虽然只有64%的中小学生居住在农村,但中国86%的校舍危房在农村,这表明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安全问题仍然比城市严重。

(3)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2002年,社会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概5800多亿元,可是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城市获得了绝大部分。

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有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

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

国家级贫困县保靖县水田河镇中学因为地处于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差,全校核编4O名教师,两年来调出14人,占35%,学生们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

反观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接受素质教育。

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让教育公平离农村的孩子越来越远。

(4)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

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打工子弟学校老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技能和公立学校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差距,导致了农民工孩子接受的教育不均等。

同时,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也得不到保障。

2、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1)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给与经济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这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

2006年的调查显示,占全国人口28%的西部地区,教育经费基本上只占全国的20%左右,而高等院校数量、文盲人口、文盲率等数据,也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四川I省统计局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储蓄人均余额,四川省5099元,只及广东17763元的29%、北京46331元的11%。

由于收入差距较大,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支付能力差异自然也就较大。

2006年原国家计委社会司副司长李守信同志研究,西部人均知识发展水平仅相当于东部的35%,获取知识的能力仅相当于东部的14%,交流知识的能力仅为东部的31%。

西部部分人群实际上处于与知识隔绝的状态。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现在国家对教育投入了较多的财力,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10年只达到3.15%,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义务教育投入的缺额越来越大。

据2009年对豫、皖、冀、鲁西、黔、湘等地的68个县调查,农村学校获得的政府拨款约相当于教师工资的60%至80%,连发工资都不够。

此外,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育成本远高于城镇,加上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的扩展。

(3)政策制度不完善。

现如今,“普九”的实现表明了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如某些地区限制学生的户籍,要求本地户籍才能入学的制度,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

同时,对如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留守儿童受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等问题,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二、教育投入不足在教育投入方面,我们国家的教育投入,一直是不足的。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

但是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

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投入不足是一个问题,在已有的投入里面,支出的结构不合理是另外一个问题。

从1997到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分配格局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在教育经费支出里面所占比重持续提高,从原来的17.2%提高到31.2%,提高了整整14个百分点,同时,中等及技工学校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从1997年原有的10%降到4.3%,下降了5.7个百分点。

中学所占比重从原有的3.4%下降到3.35%,比重下降了0.05个百分点。

小学所占比重也持续下降,从原有的33%降到24.9%,下降了8.1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特别是农村小学所占比例是持续下降态势,从20.1%下降到14.8%,下降5.3个百分点。

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持续增加,也不是所有的高校都由于这个增加而受惠。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是在高等教育里面,高校得到实惠最大的是所谓“985工程”学校,特别是大、清华这两所大学。

除了“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也得了一些实惠,但是其他高校没有得到什么钱。

反过来,近几年由于扩招,大学生增加了,但教育经费并没有相应增加,结果生均教育经费反而降低。

学校只能通过收费或是贷款补充办学经费。

但贷款有贷款的风险,高校贷款风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极大的问题。

如果从1993年到今天,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能够实现4%,那么我们现在给教育的投入可能要多增加6000到7000亿。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高中向银行贷款大约是1000亿左右,高校由于现在扩招、发展,扩大规模,向银行贷款2000多个亿。

也就是高中和高校这一块,学校自身又增加了3000多亿。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教育乱收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教育行政化教育管理行政化,即教育体系被纳入行政体制内,行政主导教育。

它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体现有三:其一,地方教育局对中小学校的直接干预过多。

在当前中国,地方教育局与当地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之间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教育局在拥有对中小学校的过多过大权力的同时,也担负着更多更大的责任。

过多过大的权责常使它们将自身的自利需求强加于教育,即常对学校发号施令。

然而教育有其独特的活动规律,教育局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个部门中的公务员们又鲜有从一线教师岗位上补充而来的新鲜血液,它对学校的领导无疑是外行对内行的领导。

这种行政制度因以往造成的许多失误已在人们心中失去威信,肩负着传递人类文明重任的学校又因这种上下级关系只关注教育局的态度而忽视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仍在继续的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指手画脚更使大部分教师或多或少地产生雇佣感和无奈感,甚至渐渐地漠视教育的本性。

其二,中小学校的行政级别划定。

公办的学校有行政级别的,通常省示范性或重点中学是副处级,普通中学则比示范性或重点中学低半级。

学校的级别也随所属地区级别的提高而提高,毋庸置疑,学校的行政级别划定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级别高的学校理所当然地优先享有更丰富更先进的资源。

不仅如此,级别的划定还使学校在面对政府机关时处于劣势地位——同在体制内,级别比人低,如何能无视对方递过来的条子?于是教育的公平性与独立性也遭到了破坏。

最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使学校这一教育圣地沦为官场名利场——些有才干的老师不热心于教书育人,热衷于追名逐位。

如此一来,老师无心教书,学生谈何茁壮成长?其三,政绩化数字化的教育目标。

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视所辖地区的中高考成绩为政绩工程。

政府机关规定好中高考升学人数目标并将其划成指标下到各校,各校又将这些指标继续细分下达到各班级头上。

教师的职称评定需要硬性的论文数、获奖数,不达标者则与中高级职称无缘。

中高考升学人数指标的完成与否,往往与教育经费拨款、示范性中学摘挂牌甚至老师的工资、奖金挂钩,应试教育如何不继续大行其道?论文、获奖固然在一个方面体现了教师的能力,但教师职称评定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老师平时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学生与家长的意见。

数量有限的学术刊物与达一千万之巨的中小学教师人数自然不成比例,学术腐败也应运而生。

教育管理行政化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宗旨,使教育沦为行政的附庸,从而丧失了自身可贵的光荣的品质与精神,中国的教育,正迫切地需要去行政化!四、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

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们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低,我国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上增长的贡献率大概只占了35%左右,而发达国家占60%-80%。

这表明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水平仍然较为薄弱。

参考文献:汤力科教导刊 2012年1月(上)周洪宇湖北大学学报 2007年11月第34卷第6期李小鲁《形势与政策指导》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