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546字
答:“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为基础的概念,而“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经完全成熟,臻于化境。
所谓“良”。
朱熹将“良”解释为“本然之善也”,也即是先天本然的东西。
所谓“知”。
王阳明解释为“知是理之灵处。
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知善知恶是良知”。
在阳明哲学体系里,良知的本体义表现为存在的根据,德性的本原,先天理性原则等多方面的统一。
至于“致”,王阳明是以至、极、尽之义来解释“致”字,也就是说,“致良知”就是扩充推行自己先天禀赋的,发见于日用之中的良知,使良知全体充拓得尽,得以充塞流行,“必致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清; 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因此,致良知的基本意义是至极其良知,就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良知扩充到底,把良知推广到人伦日用生活当中去。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实际上是一种返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主张存心养性,追求一种当下自知自觉的良好状态。
故,这样来看,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总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点,“致良知”是他思想成熟后所大力提倡的工夫,这从明代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若从心学的角度而言,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体系则是围绕着以良知为核心,以致良知为宗旨而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