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还语文课的“朴实”与“纯真”——《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柯城区鹿鸣小学省教坛新秀章爱芬点评: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章师亚一、分步板书课题,唤起阅读期待。
师:请看老师写字(转身在黑板上写“虎”字)。
先写一个“虎字头”,再写一个“几”,这个生字大家肯定会读。
生(齐读):虎。
师: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生:“横钩”的“钩”别忘了。
师:对,这一钩就是老虎——生:尖利的牙齿。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书空)师:给“虎”组组词看。
生1:猛虎。
生2:狐假虎威。
生3:狼吞虎咽。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
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词,爬山虎(在“虎”前面板书“爬山”),齐读。
(学生齐读)师:见过爬山虎吗?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生:也没有。
师:那就听老师介绍一下,爬山虎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藤类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墙上,往上爬。
(学生一脸惊讶)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爬山虎有关。
——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学生极为兴奋)(点评:从板书“虎”字到补上“爬山”,再到设问“见过爬山虎吗”,继而借学生的“知识盲点”介绍爬山虎……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唤起了:爬山虎竟然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我倒要看看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看了课题就知道文章会写些什么?生1: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生2: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课文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呢?我们来读课文。
(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课文纸)(点评:以欲扬先抑的问题方式——“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再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一次,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下,然后别停下,继续读。
读好两次,就伸出两个手指头。
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的读书效率高。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站在一旁和学生一起读起来)师:停,我看到了,最快的同学已经读了三遍,大多数同学也已经读完两遍。
建议大家要向读得快的同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
(点评:不仅要求学生“多读”,还要求学生“快读”,把握住了阅读教学的“真谛”。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请第三组同学开火车读。
(课件显示: jīng bǐng zhú chù hén jūnyún嫩茎叶柄逐渐触角痕迹均匀)(生开火车读)师:要注意把后鼻音、翘舌音读准。
齐读两次。
(生齐读)师:本课多音字较多,下面是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组开火车读读看。
(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生开火车读)师:再齐读一次。
(生齐读)(点评:采用开火车读,较好地照顾到了学生的“面”。
无疑,也是“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师教学行为中的有效体现。
)师:这些多音字中,哪个字的读音最特别?生:爪(zhǎo)。
师:(指着“爪子”)这个词我们以前怎么读?生:爪(zhuǎ)子。
师:是的,譬如小鸡的爪子。
什么时候读“zhǎo”?生:很凶的时候。
师:对,凶猛的兽类和禽类的脚就是爪(zhǎo)子。
哪些动物有爪(zhǎo)子?生1:老虎。
师:老虎的爪子。
生2:狮子的爪子。
生3:猎豹的爪子。
生4:鹰的爪子。
(点评:课文中的多音字多多,但教师能够“多”中选“精”,决不平均用力。
这无疑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师:这些动物十分凶猛,爪子十分有力。
有一种植物,它的脚也十分有力,能牢牢地巴在墙上,所以取名叫爬山虎。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没被请到的就当小评委,听听他们生字词是不是能够读正确。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生:3-5自然段。
师:那么1-2自然段是写什么?生: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多。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茂盛”。
师:自己读读第一段,看看你能从哪些词当中体会出爬山虎多?生1:满是。
生2:占了一大片。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爬山虎多,长得茂盛?(指名一学生读)师:你们感受到爬山虎多,长得茂盛了吗?生2:感受到了。
“一大片”拖了长音,表示面积大。
师:你真会欣赏!相信你也能读好,来试试。
(生2读)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点评:始终以“读”展开教学活动,爬山虎的“茂盛”便在学生个别读与齐读中得到了本质的“还原”。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叶美”。
师: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默读,划出表示叶子特点的词句。
(学生边读边划,教师巡视)(点评: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作“巡视”,不失为很好的“教师行为”。
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为“以学定教”铺平道路。
)1、品“嫩”师:谁来读?生1: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快,“不几天”就长大了。
生2:爬山虎叶子长得嫩。
生3:爬山虎嫩叶颜色很美。
师:读读句子,圈出带“嫩”的词语。
(生圈出“嫩红、嫩绿、嫩芽”三个词)师:齐读这三个词。
(生齐读)师:连用三个“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太嫩了,太美了。
生2: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嫩得可爱,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师:(对生2)你很会读书!你来读一读。
生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你的声音嫩嫩的,真好听!女同学一起读。
(女生齐读)2、品“齐、密、匀”师:叶子还有什么特点?生:叶子长得均匀。
师:均匀得没有——生:重叠起来的。
师:也不留——生:一点儿空隙。
师:“隙”是裂缝的意思,你见过吗?生:见过,墙上,很细很细,就像一条细线。
师:从“不留一点空隙”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叶子密师:叶子密得——生:不留一点儿空隙师:还从哪儿看出叶子密?生:“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铺就是……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吗?生:(点点头)师:我们平时说铺——生1:地毯。
师:铺——生2:床单师:这儿用“铺”,就是说叶子好像给墙铺上了——生(齐):地毯师:铺上了——生(齐):床单。
生3:铺上了绿锦缎。
生:我还体会出叶子长得整齐,一顺儿朝下师:看课文插图,这就是一顺儿朝下的叶子,叶尖全部指向——生:地面。
师:没有一片朝其它方向,这就叫——生:一顺儿。
师:现在同学们全部面向老师坐着,这也叫“一顺儿”。
就这么一句话,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真会读书,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品“绿”生:叶子还很绿。
师:你知道哪些绿?生1:嫩绿。
生2:深绿。
生3:浅绿。
生4:墨绿。
生5:翠绿师:同学们词汇真丰富。
课文中说“绿得那么新鲜”,怎么理解?生1:就是很绿很绿,绿得要滴下油来。
师:苍翠欲滴。
生2:看了让人非常舒服。
师:令人心旷神怡的绿。
生3:让人眼前一亮的绿。
生4:叶子很干净。
师:毫无杂质的绿。
生5:好像很有生命力的绿。
师:生机勃勃的绿,苍翠欲滴的绿,让人看了非常舒服。
男同学齐读。
男生(齐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鹇,看着非常舒服。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觉得非常舒服。
4、品“美”师:“看着看着,忽然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好看得很”就是——生:很好看。
师:为什么要写成“好看得很”?生1:好看得很,就是比好看还好看。
生2:强调了好看,好看的程度很深。
师:看来你们聪明得很。
让我们去看看好看的风吹叶动。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师: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在向我们摆手,好像在打招呼。
生2: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在随风舞蹈。
生3: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跳芭蕾舞的姑娘,那裙子一上一下舞动。
生4: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波浪涌向远方。
师:老师看到这画面,不禁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多美的意境。
谁能把它读出来?生1:“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学生把“好看得很”读得很重)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生1:叶子太好看了。
生2: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学生将“好看得很”读得很轻。
)师:看来你是陶醉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一部分学生将“拂”读成了“吹”。
)师:能将“拂”读成“吹”吗?生1:不能,“吹”比“拂”用力。
生2:“拂”是轻轻地擦过。
生3:就像妈妈抚摸孩子。
生4:爬山虎的叶了很美,风也喜欢它,所以轻轻地拂一下。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风亦有之”呀!来,把喜爱之情读出来。
(生齐读)师: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那墙爬山虎。
(生齐读第二段)师:现在你知道叶老为什么要写叶子了吗?生(齐):因为叶子太美了!(点评:这“四品”,不仅仅是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解读,也不仅仅是对课文中所描写的“叶美”的赏析。
它是对植物特征——爬山虎叶子的精确把握,是对阅读教学课堂特征——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合理诠释,是对作为文化和生命意义的语文教育特征——师生活动的和谐与愉悦的生动概括。
)五、拓展阅读,再度唤起阅读期待。
师:同样是写爬山虎,同样是写叶老家的那墙爬山虎,同样是写爬山虎的绿叶,另一位作家却是这样写的:(出示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两个语段)(教师先自己读,然后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师:同学们读过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没有?生1:爬山虎的叶子很绿,绿匆匆,绿得沉郁。
生2:爬山虎太绿了,绿得让阳光都变成了绿色。
生3:爬山虎很有活力。
师:这绿绿的爬山虎,这充满活力的爬山虎,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男生读第一个语段,女生读第二个语段。
(生读)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的这两段话就选自我们这本书的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满脸的兴奋)师:同学们,同样的爬山虎,同样的绿叶,在不同人的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韵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但又是都在用心观察。
下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绿叶背后的爬山虎的脚。
下课!(点评:用同册教材中的同类课文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并通过教师的暗示性语言,再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真可谓不是“智慧”,胜似智慧!)(总评:这可以说是一堂“即时生成”的课,因为执教者是为自己参加的一项考核评比活动而上的。
而且是头天下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上课内容,第二天就上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