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比较影像学及其临床应用

浅谈比较影像学及其临床应用

放射学家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的首选成像方法,例 如,四肢创伤—平片、头颅创伤—CT、胆管梗阻—磁共振胰胆管
造影(MRCP)、甲状腺病变血流状况的观察—超声等。同时淘汰
了部分使用价值小或有创的检查方法如支气管造影。
2.7 积极探索临床和影像学科的密切联系。一方面影像
学科医生临床专业知识要更加深入,了解临床对影像的需求并
2.5 超声检查无创伤、无射线辐射、价格相对低廉,一般 无需使用对比剂就可以获得人体各部位高清晰度的断层影像, 而且除能提供解剖结构及其变化的形态学信息外,还能观察运 动器官的血流灌注,因此特别适用于产科和婴幼儿的检查。另 外,它能方便地进行动态连续实时扫描,特别适用于腹腔脏器、 心、眼科、妇产科的诊断,而对有骨骼覆盖或含气体的器官组织 如肺部,则不能较好地成像,这与常规 X 线的诊断特点恰好可 以互相弥补。 近年来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仪的广泛应用,使 超声成像在心血管和运动性器官的诊断上呈现出重要的临床 价值。超声也有局限性,对于肺、胃肠道及骨骼以及肥胖的患者 受到限制。另外,超声成像伪影多,显示范围小,不易观察器官 或结构的整体关系,较 X 线胶片记录的影像信息量和清晰度稍 低。
师具体工作有:搜集临床资料及复习以往的影像学检查资料,
并依据病情需要以及临床医师申请自己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项
目选择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及治疗需求
直接选择精细检查;告知患者今后随诊应该采用的检查方法
等。接受各位医师或患者的咨询。
现在部分医院影像科按设备分类,这极不利于影像专业人
才的综合培养:医生知识单一,阻碍了各种影像学技术间的相
2.4 磁共振成像的最大优点是它是目前少有的对人体没 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对软组织有极 好的分辨力,各种参数都可以用来成像,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 丰富的诊断信息,使得医疗诊断和对人体内代谢和功能的研究 方便、有效。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损伤;对中枢系统、膀胱、直 肠、子宫、骨关节等部位的检查优于 CT. MRI 对肺部的检查不 优于 X 射线或 CT 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的检查不比 CT 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扫 描时间长,空间分辨力不够理想;MRI 价格昂贵,且有禁忌。
费用高的成像方法[1]。 2 发挥比较影像学的优势 比较影像学的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
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同的成像技术在不 同的疾病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某个疾病,合 理、有序、有效地选用一种或综合应用几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 法,使疾病在最低消费、最小耗时的情况下获得最准确的影像 学诊断[2]。
1 比较影像学的认识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影像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价值 也在不断提高,使得影像学诊断结果在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 起着不可代替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医师对于影像学诊断报 告依赖性很强,各种影像技术检查过程是依据各自的原理尽可 能地获取疾病信息,而影像学的诊断过程则是对所采集信息认 识、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有时 候同一患者接受不同影像学检查后,各种影像学诊断结论含 糊其辞,有时互相矛盾,缺乏临床指导价值甚至将临床治疗引 入歧途。虽然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同种疾病的异常信息灵敏 度、特异性不同,但又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 手段在信息获取方面相互弥补,在疾病认识和诊断上则是相互 验证,由此诞生了比较影像学。有的学者将比较影像学定义为 依据医学影像学各种成像方法的原理、价值与限度,规范在特 定疾病的合理应用程序及信息的参照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医 学影像学优势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各影像学检查 方法的原理、方法、适应证、诊断效能及优缺点;各影像学检查 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学比 较;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成本与总体性能 / 价格比(人力、 时间、所需费用)的比较;有创性及其不良反应等;各种影像学 诊断对疾病治疗决策作用的比较,通过比较提出对某一疾病检 查的优选方案。其原则是首先选择简单方便,对患者安全、无痛 苦、费用低的检查方法。诊断一经确立,就不再行复杂的有创和 作者简介:吴伟,男,硕士,副主任医师。 E-mail:wuwei714873@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年 2 月第 16 卷第 4 期
医技与临床
浅谈比较影像学及其临床应用
吴 伟 崔书君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比较影像学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方 法 对各种常见影像学诊断技术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种常见影像学诊断技术有不同的适应证,比较影像学有重大 价值。结论 比较影像学在临床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
互渗透和交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单一技术的畸形发展。目前
国内许多医疗机构已实行这种体制的管理,即影像中心下属二
级科室分两类:专业相关性较强的如:X 线、CT、MRI 等,按照人
体系统划分;专业特点性较强的如:介入、超声、核医学则以专
业划分。主治医师以下职务者大轮转,定期组织对复杂疑难病
症的大影像学会诊。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为临床诊疗、科研、教
尽量满足之;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知识要更加
了解,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价值与限
度,在条件具备的影像部门设立影像学检查分诊处,由专业素
质较高的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负责。临床医师填写的影像检查会
诊单仅提供会诊所需的临床材料并写明检查部位和欲达到的
诊断要求并申请自己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项目。分诊的影像科医
481
医技与临床
大血管壁的钙化及动脉瘤改变等,CT 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腹部 及盆腔疾病的 CT 检查,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 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 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 检查也有很大价值。当然,胃肠管 腔内病变情况主要仍依赖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螺旋 CT 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 CT 血管造影(CTA),而且可以做到三维实时显示,有希望取代 常规的脑血管造影。CT 扫描由于具有辐射性,从而限制了其在 产科方面的应用。对胃肠道疾病诊断价值有限。
全科医生,经过几年的培养和工作,具有扎实的综合影像学诊
断的基础后,再进一步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水平影像专业的专科
医生。对于高年资医生,安排新设备、新技术的轮转学习,以促
使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3]。
比较影像学可更快地扩宽影像学研究的视角,其所形成的
图像具有互补性和整体优势,可以扬长避短,相互印证。遵循的
优选原则是从临床需要出发,简便快捷,安全避创,经济实效。
学及影像学的整体发展创造了最佳的环境。在大影像体制下,
对于同时接受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者(如 X 线、CT、MRI)实行
综合诊断报告制,并与超声、核医学科作学术性沟通。超声、核
医学检查签发报告之前,应参照其他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这样
可以更快地整体提高年轻医师的专业技能,缩短患者候诊周
期。对于青年医师,首先应该使他们成为影像专业范围内部的
(4):5- 10.
[3] 刘玉清.迎接挑战,为我国医学影像 s 学迈向世界而努力[J].中华放
射学杂志,2001,35(1):5- 6.
(收稿日期:2011- 11- 11)
482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年 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 原理不同,其临床适用特点也不完全相同,彼此只能互补而不 能取代。不能任意扩大应用范围,把一种成像技术说成是诊断 所有疾病的最佳方法;也不能把传统的、实践证实仍然有用的 方法说得毫无可取之处,或者不接受新的更好的方法,抱残守 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键词】 比较影像学 X 线 C T M R I 超声
1895 年,X 线被发现不久就被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 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这一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 础。近几十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临床实践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过程,推进了 医学诊断从 X 线诊断学发展到影像诊断学。尽管各种成像方式 不同,其临床价值和适用范围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成 像显影,以各种病理变化形成的异常影像学表现,来研究人体 内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变化,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2.6 不同类型的影像设备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有着相互 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软件技 术使不同类型的设备来完成相同的成像功能,这为医生诊断提 供了对照性综合分析诊断的有利条件;MRI 和 CT 都可以实施 脑部灌注成像;②将不同类型的设备硬件组合在一起,实现两 种或多种成像方式影像的同时建立(或及时切换),这给医生和 患者都带来了方便,也给诊断与治疗的结合创造了机会。将单 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 (PET)与 CT、MRI 相互组合,前者诸如:MRI 和 PET 均能实现 脑部功能成像;螺旋 CT 与电子束 CT(EBCT)均能对冠状动脉 钙化进行定量测量等。此外,不同设备对患者同一部位所形成 的影像,还可以在影像工作站上进行叠加比照,让医生充分施 展综合诊断分析的能力。
2.2 X 线检查现在仍然是临床医师最常规的诊断工具之 一,虽然其存在着影像重叠、对软组织鉴别能力差、射线对人体 有一定损伤等缺点,但仍有很大的应用范围。对于骨骼疾病的 诊断,X 线平片是首选,CT、核磁是补充,CT 对骨改变的细节和 核磁对继发的软组织改变更敏感。 神经系统方面,颅骨和脊 椎病变,平片可解决大部分问题,但在中枢神经系统、腹部实质 脏器等疾病的诊断 X 线检查的价值有限。循环系统疾病心脏摄 片和超声可解决大部分问题。肺和纵隔宜先摄 X 线平片,必要 时再做 CT 检查。在介入放射学领域,成像技术仍为 X 线检 查。 一些由 X 线机衍生的辅助设备和技术,如:数字减影和各 种腔内造影等,使得这个传统诊断技术在胃肠道、心血管造影 和动态观察方面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