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利用社交平台进行营销
社会化营销:社交工具or社交媒体
社交工具or社交媒体
从社交平台的关系上来说,也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人际关系和兴趣网络。
人际关系是指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在网络上复制现
实生活圈而形成的关系链条。
这种类型的社交平台上,我们发现用
户的个体清晰,个人情况基本为该平台上的关系链条所熟悉,是典
型的强关系链条;而兴趣网络是用户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主动且发
散性建立的社交网络,在这里用户身份主要依赖兴趣而存在,仅为
真实身份的一部分甚至是虚拟的投影,在关系互动中更强调合拍,
属于典型的弱关系。
综合考虑这两个维度,可以看到中国的社交平台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方向:社交工具和社交媒体。
工具类的平台,将某一行为需
求在线化,更突出主动性、目的性和实时性,以微信为主要代表;媒
体类的平台,以兴趣内容为平台核心,导向开放性、多变性、情绪化,以新浪微博为典型代表。
也就是说,微博具有社会属性,微信具有个人属性。
未来:两者差异化并存
关系链的差异造成了用户使用上驱动力的差异。
微信更侧重高亲密感关系链条,而微博偏重低亲密感的链条。
高亲密感的链条需要
的是不断维护,因此在微信上的用户角色是“别人眼中的我(ME)”。
而在微博上,由于高亲密感的链条锁定少,“我”有更多自由去探
索自己,建立自我的新形象。
因此,消费者普遍同时拥有不同平台的账户,使用功能平面化分散在不同的社交平台。
社交工具的应用和社交媒体的应用呈现独立性,两者差异化并存。
不同环节,各有所长
社会化营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也契合当今市场环境中一个愈加明显的态势:价值链的核心正越来越向终端用户转移。
所以社会化营销需要建立全面的营销策略,通过不同的平台、渠道
间协作,产生协同效应,分享资源、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长期
地维护下去,一定会为企业带来价值。
关系链是社交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只有很好地利用用户的社交关系链,才能发挥不同社交平台营销的优势。
利用不同社交
平台用户之间既有的关系链,在关系链的某一个点注入信息,通过
关系网迅速传播。
当有效的话题或兴趣点被投入社交平台,就会像
水中的涟漪般自动扩散出去,引爆受众的自主传播,形成“点对点”或“点对片”传播模式,这才是社会化营销的良好运转方式。
而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工具中,关系链条相对封闭,表达和分享被限制,比较难以形成热点,企业也更难在这里与潜在用户充分
接触和发力。
但一旦完成销售,与用户建立了联系,企业在这里可
以更容易捕捉到用户的真实信息,对用户进行定制化和及时准确的
关系维护更为便捷。
因此我们说社交工具在社会化营销的后端有更
强的支持能力。
用户数量优势
Facebook对用户是免费的,因此就没有任何注册限制,据TechCrunch报道,“在Facebook覆盖的所有学校中,85%的学生有Facebook档案;(所有这些加入Facebook的学生中)60%每天都登陆Facebook,85%至少每周登陆一次,93%至少每个月一次。
”这样一
个庞大而稳定的用户群,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具有无限诱惑
力的。
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就意味着在SNS上,只要你有足够的卖点,那么你就能一传十十传百,成为SNS上的焦点。
潜在购买力培养
或许有人会质疑,看看开心、校内上注册的都是谁?学生!奢侈品,对于这些还靠父母资助的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这样
的疑问并没有错,这样的现象是的确存在的,但是今天才20岁的孩
子,5年,10年,甚至更久之后,他们的购买力是现在谁都不能否
认的。
到那个时候,或许开心、校内这些SNS网站已经被取代或者
淘汰,但是那些20岁时留在他们心中的品牌印象却是根深蒂固的。
英国卫报的一份调查显示,Facebook用户的平均年龄已经出现了上
升趋势。
那么,现在开始培养这些潜在购买力,还为时未晚。
SNS的良好发展势头
关于这一点,是我们谁都无法反驳的。
SNS网站的发展,也是当
今社会个人需求的一种体现。
在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叠加的环境中,人们比以前更加需要一种情感的维系来支持自己,而SNS正好适时
的满足了这些需求。
在开心网、人人网上,最大的乐趣无疑是找到
昔日的好朋友,结交新朋友,并从网络中的朋友转变成生活中的朋友。
这些都是情感需求的体现。
反观国内的SNS网站和企业的合作,据我了解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广告投放形式为主,诸如国外的合作模式至今仍是空白,而且呈现
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艺人和公众人物为代表,引领了国内SNS的
“名人效应”。
看过“企业如何利用社交平台进行营销”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