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
对于体积概念建立,我分二层进行教学: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的空间有大
小。
这里我请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抽屉,说一说抽屉里有些什么?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演示,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2.实验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和观察思考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策略之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
以上是我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难介绍以及突破重点的策略的简单阐述
倪建伟听课记录
年
级
三年级
学
科
语文
教
师
白丽清
时
间
2010年4月13日
课
题
《金色的蒲公英》
教学过程
课堂回顾:
一、导入环节
教师说一则谜语让学生们猜:“小伞兵,真神勇,飞到西,飞到东,飞到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生根茎。”学生齐答:“蒲公英”。
(激趣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课堂气氛。)
教师板书课题《金色的蒲公英》
〔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理解体积的意义,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帮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观察感知,对比交流,初步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
由于学生在平时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相对接触到比较多,先教学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我分别出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感知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空间大小。再同时出示这两个模型,进行一个对比交流,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倪建伟听课记录
年
级
五年级
学
科
数学
教
师
章祝光
时
间
课
题
说课
教学过程
问题:
1、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难点是什么?
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是什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39页中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我要回答以下2个问题:1、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难点是什么?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是什么?
教师正音,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分读、齐读。
(加深印象,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
2、找出多音字
教师让学生提供自己所找到的多音字:角散冲背看没给
(完全是学生自己找出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3、教师提问:这节课的生字,哪些是容易写错的?找学生自己指出来。
肃铃练振虽励
学生自己指出,并说出容易写错的原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学习的真谛)
(将学习的主动性让位于学生,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小黑板
1、检查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没有?
叙述严肃虽然鼓励戏剧玫瑰明媚练台词打卷不厌其烦
找一个同学试读词语,再找其他同学判断他读的是否准确。
(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接下来我分三点来阐述确定这一课时重难点的依据。(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
学生回答
(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及语言表述能力)
教师结语:总结本课学习目标。预留问题:对于女儿遇到的问题,妈妈是如何开导她的?
(回到教学目标上,出色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留下问题,为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慢慢凸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合理充分地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己探究的学习精神。
第三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刚接触体积时,对于什么是体积倒还能有一个模糊的表象,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即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三维体。可是学到后来,当学生学习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后,他就会套用长*宽*高的公式来计算体积,对体积的认识又回到原来的一维二维上,什么是体积?线段*线段*线段,因此,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因计算而将体积的表象模糊了。因此学生刚接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理解他们的意义成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套用公式的现象,为后阶段学习计算公式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师就板书的课题进一步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由题目自然地过度到文章的内容,衔接紧凑,自然)
学生回答:蒲公英的花是金黄色的。等等……
教师提问:本课的题目就是金色的蒲公英,它又是在讲怎样一件事情呢?
(引导学生激发阅读兴趣,探究课程内容。)
二、初读课文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同时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
出示两个杯子,盛满(有)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头,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生说一说一块石头占的空间大,另一块石头所占的空间小。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3.对比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书包、铅笔盒、橡皮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对体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4、课文中有哪些词语是你不能理解的?
学生找出:不厌其烦意味深长漫不经心
教师找学生试着理解回答词语含义,最后再提供正确的解释。(充分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精神)
四、细读课文
1、15个自然段落,找15个同学一人一段,分段朗读。教师总评朗读情况,对读不准的词语正音。
(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再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讲述了怎样一件事?
第一点:原来知识结构里面: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的大小,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通过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从形的角度培养发展学生的三维空间,初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但本课时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是由一个具体的量来决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打破了原来的认知,从量的角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要揭示其本质属性。
二、运用迁移类推,举例想象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突破难点。
1.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出示两个体积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铅笔盒,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铅笔盒的体积大。由于无法直接判断,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计量物体的长度和面积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学生自然会由前面的知识想到,计量物体的体积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引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和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用迁移类推引出学习体积单位
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
第二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由认识一维点线,到认识二维面,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体,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可见,教材在每一个学段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3.游戏操作,想象举例,进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空间观念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3和1 dm3有多大,在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
和1立方分米形成建模,并根据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划。举例生活中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如一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一个粉笔盒,进一步巩固建立1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对于1立方米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我借助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我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这里学生的身高已经超过1米,我会在一旁引导他蹲下去一点,头部不超过米尺的高度,让学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是与长宽高有关的,但这里不要做出解释,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通过一个量的刻画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下面我回答第二个问题:突破本节课重点的策略分别是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突破本节课难点的策略分别是对比交流,迁移类推,举例,想象
下面介绍我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我是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又是如何进行使用后的一个提炼。
一、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理解体积的意义,突出重点。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体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