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所以叫做流水对。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11、扇面对:(隔句对)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

这种对偶格式在骈文体中很常见,受骈文体这种格式的影响,近体诗中有时也可见到。

12、对偶: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两句中相应的位置上的词的性质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两联对偶也有在首联和颈联对偶而颔联不对偶的,这种格式传统上把它叫做“偷春格”。

14、蜂腰格:只有一联对偶的一般都出现在颈联上,传统把这种对偶格式叫做“蜂腰格”。

15、互文对:互文对也产生于骈体文。

互文就是句子中的一些词语在意义上既属于本句也属于下句或上句,训诂学上叫做“互文见义”。

由这样的句子构成的对偶就是互文对。

16、训诂:训诂原意就是解释古文古意,引申开来,也指解释古语、方言或其他词语的意义。

但训诂又不仅仅解释词语,还用较多的文字来疏通文意。

包括对词语含义和色彩的说解,对句读的分析,对语法和修辞的阐述,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范围广阔,内容丰富。

17、训诂学:是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重点,并综合分析表达语义的方式、方法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18、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19、委婉:委婉意思: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语。

古人常用委婉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避粗俗。

例: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

(2)避忌讳。

古人多忌讳,仅以“死”为例,就有很多委婉的说法。

例:放动乃徂落。

(《孟子·万章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于赵。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徂。

(诸葛亮《出师表》)百岁之後,归于其居。

(《诗经·唐风·葛生》)例一至例三都是对皇帝“死”的委婉说法,与一般委婉语不同,除了避忌讳之外,还有尊君的意思。

例四,则通常人都可以用。

其他还有“仙逝”、“归道山”、“仙去”等等,也是“死”的委婉词。

(3)避冒犯用委婉的言辞陈述己意,不敢“冒渎天威”例:不说“皇帝年轻”(因为年轻往往意味著不懂事、阅历浅),而说“陛下富於春秋”(《史记·李斯列传》)不直说“太子年少”,而说“太子方富於年”(枚乘《七发》)。

(4)交际辞令古人在交际过程中,比较注重礼貌语言。

20: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21:借代: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

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

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22:平水韵:南宋李宗十二年,江北平水刘渊编撰了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该书将《礼部韵略》规定“同用”“独用”的韵加以合并,又将去声“证”韵合并到“径”韵,这样就形成了107韵。

在这107韵中,平声分上下两部分,各15韵,上声30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这就是在后来诗坛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平水韵”雏形。

训诂方法可以分为形训、音训、义训三种。

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来解释字(词)义。

这种训诂方法是由于汉字具有表意特点而产生的。

(在六书中可以直接应用形训方法说解字义的,主要有象形字、指示字和会意字。

)24、音训:也叫声训,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用音训的方法解释词义时,主要有三种方式:(1)利用同声符的形声字训释。

(2)利用音同音近字训释。

(3)利用字形相同,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训释,即同字相训。

音训的作用:推求语源、说明通假。

25、义训;(最关键,考简答)义训就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直接来解释或说明词的含义。

这种方法在训诂著作中使用最广泛。

分类:(一)从形式上的表述分为直训和陈说两大类。

(1)直训:直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外一个词。

——A,B也。

同训: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A,B,C也。

”(同训时,用作训释词的一般都是这组同义词中最具代表性,最能表示全组各词共同意义的一个常用词)互训:用两个同义词互相解释。

——A,B也;B,A也。

循训:用几个同义词辗转解释。

——A,B也;B,C也;C,D也。

歧训: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解释。

——A,B也;A,C也;A,D也。

(2)陈说:直接对词语所表示的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

陈说又可分为义界:也叫界说,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表示词语的含义。

描写: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比拟:把两种以上类似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对比说明相近或相同的词。

类别:指说明类属或属中求别。

(二)从义训的内容上的表述方式来看,可分:(1)以今字释古字。

(2)以今名释古名。

(3)以今字之意释古字之意。

(4)以本字之意释假借字。

(5)以今义释古义。

(6)以通语释方言。

(7)一别名释共名。

(8)以共名释别名。

26、集解: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通过释经傅的。

二是汇集各家说解的。

集解的产生是因为一些重要的古籍历代给了它们做注解的人很多,但又往往意见不一致,所以就有人把前人的说解集在一起,加以比较,作出论断。

这种集解还有称“集释”、“集注”、“集傅”的。

27、正义二疏:“疏”是疏通之意。

用于注书,就是对于原文原注有阻塞的地方加以疏通,把经文的含义阐发出来,因此也叫“义疏”(疏通其义)、“正义”(使其义得正)。

“疏”除了称义疏、正义外,又叫义注(注明其义)、义章(章明其义)、义正(证明其义)、义略(义理的大略)、讲疏(讲习用的义疏)。

二、简答题(必考)28、校勘的方法:1、对校法:所谓对校,就是用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対较异同,这是校勘古书的第一步。

其具体做法是选定某一较好的本子做底本,然后用不同的版本逐字逐句地互较。

2、本较法:所谓本较,就是以本书校本书,根据本书的体例、用词的情况、各篇章中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等前后比照,考其异同,校正错误,使用这种方法必须熟读全书,反复寻按。

3、他较法:所谓他较,就是以他书较本书。

这种方法较之对校法用力要多,但其所得往往比対较法可靠性更大。

4、理较法:所谓理较,就是据事理或文理去发现和订正古书上词语的错误,往往在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摘从时用之。

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要求要有很多方面的知识,要十分细心地读书。

29、诗韵:诗韵,是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一共106韵。

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30、词韵:词韵,是就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用韵情况,把戈载的《词林正韵》进行修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用韵方式。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

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

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

从前遵用的人颇多。

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32、音韵:音韵是古代用来注音的东西,就跟现在的拼音差不多.并非康熙字典独有.通常注音都有两个字.前一个字代表原字的声母,后一个字是韵母.比如说东字的注音就可以是低松切(Di-sONG 切,这个切字不代表读音,只代表是切字法.)至于唐韵集韵那些东西代表的是不同时代不同的读法.。

也是指和谐的声音。

33、修辞: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後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古体诗的种类:34、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

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