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法大学刘家安2017年民法总论4(法律行为1)

中国政法大学刘家安2017年民法总论4(法律行为1)

– 相对于民法通则第54条而言,
• 增加了“意思表示” • 删去了“合法”
“法律行为”示例
1。甲立遗嘱,将其财产全部遗留给其幼子; 2。甲、乙结婚,并约定婚后所得归个人享有; 3。甲欲以80万价格出售其财产,乙出价60万,最终双方以
70万成交; 4。甲遗失公文包,遂在电台发布悬赏广告,称“有寻回包
者,愿酬谢1万元”; 5。甲购买新手机,遂将其旧手机抛弃。
• 共性何在? 法律行为之所以发生效果,是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想引起这种
效果,并对外表达了这一意思。
• 学理定义: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发 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行为。
–“意思表示”为法律行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无意思 表示,则无法律行为而言
• 关于“戏谑的意思表示”(不当真的玩笑)
–不是意思表示
六、关于“准法律行为”
• 有表示行为,但其法律效果并非基于当事人意思 表示而发生,而是由法律直接确定产生何种效果
• 观念通知
– 单纯的事实通知,不体现当事人的意思 – 例如,买受人收货后告知出卖人货物上存在质量缺陷
(《合同法》第158条)
• 意思通知
“法律”不得否认法律行为的效力
–私法自治不仅要求私主体之间的意志尊重,同 时也要求立法者、司法者尊重私人决定的可能 性与结果
三、“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之辨
【问题】:“法律行为”是否法学的一般范畴,从而在“民 事法律行为”之外,尚存在“行政法律行为”、“诉讼法 律行为”等?
• 法律行为并非“民法上行为”或“具有民法意义之行为” • 法律行为是否有非“民事”者?(“行政法律行为”、
–缺乏行为意思的情形较罕见 –受胁迫之后做出表示不属于欠缺行为意

2。表示意识(表示意思)
–行为人意识到其行为具有法律上意义而有意实施表示 行为
–不具有表示意思的情形,如:在拍卖场举手招呼朋友; 将收费停车场误认为免费而停车;误认酒店房间内的 酒水为免费而取用等
•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为近义词,时常混 用
• “法律行为”的构成本身不应考虑合法性问题
– 合法与否,系法律行为能否生效的判断要素,而非是否构成法律 行为的要素
– 法官须先判断是否存在律行为(私主体的意思表示),如不存在, 根本无须考虑其有效与否之问题;如存在意思表示,则通常即可 判定有效,但例外情况下可能因“违法”及“行为能力欠缺”等 原因不承认意思表示预定的效力
部的行为
二、构成 • 意思(内在)+表示(外部)
(一)客观要件 • 外部的表示行为,如
– 在合同书上签字 – 在拍卖场举手应买 – 将车辆停放于收费停车场
内心意思不对外表达,则不具有任何法律意义
(二)主观要件 1。行为意思
–表示行为是受表意人主观意志支配下的 行为
–欠缺行为意思的情形,如:被催眠之后 签字于合同书;受暴力强制按下指印
第五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事实
一、概念 • 能够引起私法上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的事实(事件、人的行为)
– 权利得丧变更(变动)的原因 – 强调特定事实对特定法律关系的影响(法律上有意义
的事实)
• 日出日落固然系事实,但不产生私法上的效果,故不属于法律 事实
二、分类 (一)行为 • 受人之主观意志控制的举动 • 再分类
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 法行为。 • 此立法定义未区分“法律行为”与所谓“事实行 为”(非表意行为),后者如:
–消费食品 –创作作品 –种植作物并收获 –拾得遗失物
《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之定义
• 第133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 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 行为。
A.乙的行为可推定为购买甲新著的意思表示 B.乙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买卖合同可
撤销 C.甲的行为属于要约,乙的行为属于附条件承诺,二者之
间成立买卖合同,但需乙最后确认 D.乙的行为并非意思表示,在甲乙之间并未成立买卖合同
一、意义 • 意思表示:将希望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
五、关于“情谊行为”与“戏谑”
• “法律行为”旨在发生特定私法上效果;许多情 形下,行为人虽表达了意愿,但显然不愿发生私 法上的效果,例如
–张三表示请李四到高级餐厅吃晚饭; –甲、乙列车上认识;甲要在某站下车,提醒乙到站时
叫醒自己,乙答应。
• 情谊行为并非法律行为,不能识别出“意思表 示”,自然不发生所谓“特定民事权利义务关 系”。
–法律行为旨在发生私法(民法)上的效果
–法律行为之所以发生特定民法效果,是因为民事主体 通过意思表示希望、追求此种结果的发生
–法秩序(法律)只是确认了民事主体的意思(从而承 认特定效果的发生),特定法效果并非由法所创设
二、“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
• “意思表示”系“法律行为”之手段 • “法律行为”系“私法自治”之手段 • 法律效果由行为人自行设定,无特别理由,
– 虽有表示意思的行为,但是,法律效果直接由法律规 定,而非由表意人设定
– 例如,在无权代理情形下,相对人对本人的催告,要 求其追认代理人的行为(最终行为能否发生效力,取 决于在催告期内本人是否追认,而不取决于催告人的 意思)
第三节 意思表示
[例题]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单选题
• 教授甲举办学术讲座时,在礼堂外的张贴栏中公告其一部 新著的书名及价格,告知有意购买者在门口的签字簿上签 名。学生乙未留意该公告,以为签字簿是为签到而设,遂 在上面签名。对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 表示行为(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 – 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不法行为)
(二)事件 • 自然事实,如出生、地震导致房屋坍塌毁损 (三)状态
• 一定事实状态,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法律效果, 如成年、时效届满等。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界定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 《民法通则》第54条: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
“诉讼法律行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互为表里,民法之外无“法
律行为”,盖因私法之外的法律部门无主体的“自治”。 • 《民法总则》沿用了《民法通则》“民事法律行为”的表

四、“法律行为”是否 “合法行为”?
• 《民法通则》规定为合法行为
– 为解决无效等问题,民通进一步和创设了“民事行为”的表述, 如“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