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团队KPI指标库目录1财务 (3)1.1销售收入 (3)1.2毛利率 (3)1.3累计赢利时间 (4)1.4PDT研发费用预算执行偏差率 (5)1.5目标成本完成率 (5)2客户 (6)2.1BETA客户软件缺陷密度 (6)2.2问题缺陷密度 (6)2.3硬件故障率 (7)2.4问题及时解决率 (7)3内部业务 (8)3.1技术评审要素通过率 (8)3.2内部问题累计解决率 (8)3.3计划完成率 (9)3.4软件重用率 (9)3.5产品共享电路使用量 (9)3.6规格更改率 (10)3.7软件开发生产率 (10)3.8硬件开发生产率 (11)1 财务1.1 销售收入【指标名称】销售收入【指标定义】当年PDT管理的产品的销售收入说明:销售收入是公司对外销售产品的收入,是指为使用户取得设备向用户收取的全部价款。
其中包括设备收入和外配套收入。
【指标用途】KPI考核指标【测量对象】PDT【设置目的】反映PDT管理的产品销售规模【统计部门】财务部【统计方法】销售收入由R版本对应的产品型号核算获得【计算公式】①季度计算公式:本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销售收入②累计计算公式:本年截止报告期各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累计销售收入【计量单位】万元【统计周期及时间】季度1.2 毛利率【指标名称】毛利率【指标定义】当期PDT管理的产品的实际平均毛利率。
此指标应和开发合同书中的约定保持一致。
①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 销售税金及附加)÷销售收入×100%②销售收入是公司对外销售产品的收入,是指为使用户取得设备向用户收取的全部价款。
其中包括设备收入和外配套收入。
③销售成本是公司为销售设备和提供服务所发生的成本,包括产品销售成本、服务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包括设备的制造成本(BMC:Basic Manufacture Cost)、期间成本和外配套成本。
制造成本包括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摊。
期间成本包括发货运费、存货跌价准备、知识产权费、出口不能抵扣的进项税、其他期间成本(关税清关费等)。
外配套成本是指销售中配套件的成本。
服务销售成本包括安装培训保修成本,对外服务成本。
安装培训保修成本包括工程安装、培训、WARRANTY保修成本(WARRANTY具体包括保修期内的维保费用、质量保证金、保修期外未签维保费用) 。
对外服务成本包括保修期外已签维保费用、备板备件成本和专项费用。
④销售税金及附加是指由于销售产品、提供劳务而承担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国内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指标用途】数据积累【测量对象】PDT【设置目的】反映PDT管理的产品总体设计成本降低的实际效果,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统计部门】财务部【统计方法】毛利率由R版本对应的产品型号核算得到。
【计算公式】①季度计算公式:(本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销售收入 - 本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销售成本 - 本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销售税金及附加)÷本季度PDT管理的所有产品的销售收入×100%②累计计算公式:(本年截止报告期各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累计销售收入 - 本年截止报告期各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累计销售成本 - 本年截止报告期各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销售税金及附加)÷本年截止报告期各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累计销售收入×100%【计量单位】%【统计周期及时间】季度1.3 累计赢利时间【指标名称】累计赢利时间【指标定义】PDT从立项开始到生命周期内实现首次累计盈亏平衡的时间长度。
【指标用途】KPI考核【测量对象】PDT【设置目的】反映PDT管理的产品的投资回收能力,赢利时间越短则投资回收能力越强。
【统计部门】财务部【统计方法】累计赢利时间:财务代表根据分产品分月核算表中“生命周期累计税前利润”项来判断PDT管理的产品合计数据是否达到其生命周期内第一次累计盈亏平衡,确定盈亏平衡点,同时根据历史数据找到该PDT的产品立项开始的时间点,以此计算产品实现赢利的时间长度。
注:考虑到产品达到盈亏平衡点后,仍需继续投入及销售变化等因素,可能又会回到亏损状态,因此上述赢利时间均指首次达到盈亏平衡的时间。
【计算公式】累计盈亏平衡时间:产品首次实现生命周期内累计盈亏平衡的月份-产品开始有财务核算数据的月份。
每月主要反映两方面的信息:①截止到本月整个生命周期累计是否赢利;②是否达到首次盈亏平衡点。
【计量单位】月【指标统计时间】从PDT产品的立项开始累计【统计周期】季度【指标说明】此衡量指标能够促进尽快将合适数量的产品推向市场,来获得独占高价利润和市场份额。
它可以推动开发团队了解与一个产品相关的所有成本,并开始权衡产品延迟对产品利润的影响。
1.4 PDT研发费用预算执行偏差率【子指标名称】PDT研发费用预算执行偏差率【指标定义】PDT所管理的产品项目的实际核算数据与其预算数据的偏差程度。
此指标应和开发合同书中的约定保持一致。
【指标用途】KPI考核指标【测量对象】PDT【设置目的】反映PDT对产品项目研发费用预算的准确性和实际执行的偏差情况【统计部门】财务部【统计方法】研发费用预算值通过立项的合同书中研发费用预算数据,研发费用实际值为财务部的核算数据。
【计算公式】①月计算公式:(PDT所管理的产品项目的当月实际研发费用—PDT所管理的产品项目当月预算的研发费用)÷ PDT所管理的产品项目当月预算的研发费用×100%②累计计算公式:(PDT所管理的产品项目的本年度累计实际研发费用—PDT所管理的产品项目的本年度累计预算研发费用)÷ PDT所管理的产品项目的本年度累计预算研发费用×100%【计量单位】%【指标统计时间】立项后开始统计【统计周期】月1.5 目标成本完成率【指标名称】目标成本完成率【指标定义】项目在开发后期的实际测算设计成本针对立项时确定的目标设计成本的达成情况。
此指标应和开发合同书中的约定保持一致。
【指标用途】KPI考核指标【测量对象】PDT【设置目的】反映PDT对项目进行设计成本控制的绩效【统计部门】财务部【统计方法】目标制造成本由财务代表根据项目的估计的配置匹配上标准成本或采购价+制造费用计算出单位成本;实际制造成本由财务代表根据项目实际的BOM清单配置匹配上标准成本计算出单位成本。
【计算公式】项目计算公式:[1+(1-项目在产品发布点的制造成本实际值÷立项确定的制造成本目标值)]×100%【计量单位】%【指标统计时间】从立项确定制造成本目标值,在产品发布点测算制造成本实际值【统计周期】在产品发布点后统计一次2 客户2.1 BETA客户软件缺陷密度【指标名称】BETA客户软件缺陷密度【指标定义】产品在BETA客户运行过程中软件缺陷数占软件规模的比例【指标用途】KPI考核【测量对象】PDT【设置目的】以BETA客户作为样本衡量产品软件运行的稳定程度【统计部门】质量管理部【统计方法】在BETA客户阶段,统计客户外部故障跟踪系统中记录的不重复的缺陷数。
【计算公式】BETA客户产品软件缺陷密度=本月BETA客户发生的不重复软件故障数/软件规模×100%【计量单位】个/KLOC【指标统计时间】BETA客户开局后开始统计【统计周期】月度、季度、年度2.2 问题缺陷密度【指标名称】问题缺陷密度【指标定义】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通过用户发现问题分析得到的新增软件Bug数与软件规模的比率,该数量可表示已交付的产品在其运行生命周期中的质量。
【设置目的】反映产品本身开发设计质量、促进测试部门在产品发布前发现问题,降低漏测率。
【统计部门】公司质量管理部/LMT【统计方法】新增Bug数是在产品发布后,通过用户发现的问题分析得到的软件Bug数,不包括由于LMT团队工作产生的Bug数。
【计算公式】已发布的产品软件Bug数总和/产品软件规模总和【计量单位】个 /KLOC【指标统计时间】验证阶段结束后开始统计【统计周期】月度、季度、年度【考核对象】PDT2.3 硬件故障率【指标名称】硬件故障率【指标定义】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硬件发生故障的比率,该数量可表示已交付的产品在其运行生命周期中的质量。
【设置目的】反映产品本身质量、促进测试部门在产品发布前发现问题,降低漏测率。
【统计部门】公司质量管理部【统计方法】在生命周期阶段,硬件产品发生故障的数量。
【计算公式】硬件故障率=故障的台数/出货台数【计量单位】次/台·年【指标统计时间】验证阶段结束后开始统计【统计周期】月度、季度、年度【考核对象】PDT2.4 问题及时解决率【指标名称】问题及时解决率(Problem Report Fix Response Time)【指标定义】在定义(及时)的时间内解决各产品问题的平均比率。
统计期内资源部门的问题及时解决率是各产品问题及时解决率的平均值。
软件、硬件分别统计。
【考核对象】LMT【设置目的】反映资源部门对涉及到产品本身问题解决的响应速度,促使开发部门配合用户服务部门解决产品问题。
【统计部门】质量管理部【计算公式】∑各产品(及时解决的问题数/需解决的问题总数×100%)/产品种类【计量单位】百分比【指标统计时间】试验局验证结束后开始统计【统计周期】月度、季度、年度3 内部业务3.1 技术评审要素通过率【指标名称】技术评审要素通过率【指标定义】根据阶段决策点技术评审要素表,通过的要素数所占的比率【测量对象】PDT【设置目的】考察产品设计及实现的技术质量。
【计算公式】技术评审要素通过率=阶段决策点技术评审要素表中通过的要素数(I')/要素总数(I)【收集部门】质量管理部【指标说明】结果要反馈到资源部门【分区说明】A(良好):85%——100%B(较好):65%——85%(不包含85%)C(一般):50%——65%(不包含65%)D(差):0%——50%(不包含50%)【收集和管理办法】【统计周期】按季度统计3.2 内部问题累计解决率【指标名称】内部问题累计解决率【指标定义】到统计时间点,在统计截止时间点以前的所有问题中,已经关闭的内部问题数占所有内部问题总数的比例。
【测量对象】PDT【设置目的】对产品的内部质量问题解决率进行度量,分析质量问题的趋势和收敛状况,评估产品质量状况。
【统计部门】质量管理部【计算公式】内部问题累计解决率=到统计时间点已经关闭的问题数中属于统计截止时间点前反馈的问题数/到统计截止时间点发现所有内部问题数*100%【统计方法】1、统计时间:每月月底;统计截止时间:每月20日2、在每月月底统计截止到当月20日所有发现问题中已经关闭的问题比例。
3、内部问题指通过内部缺陷跟踪系统的产品缺陷,包括开发、测试、试制、生产发现的产品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