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40题;共80分)1. (2分) (2016高一上·杜蒙月考) 商朝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特点不包括()A . 商朝是商部族位于中心的内外服联盟B . 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外服制度C . 弥漫着神权色彩D . 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 (2分)(2017·南充模拟) 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行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洁净,含有理性之美。
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这说明了宋代()A . 服饰呈现多元化B .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C . 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D .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3. (2分)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如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4. (2分) (2020高一下·唐山月考)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 . 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 . 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 . 民营丝织业质量超过官营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5. (2分) (2020高一上·永寿月考) 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
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
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A . 断发易服B . 因俗而治C . 改土归流D . 定期朝觐6. (2分) (2018高二上·乌鲁木齐期末) 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时,引用《论语》中“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作为试题。
这体现了他()A . 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B . 传播致良知以提高修养C . 借助科举以灌输心学理论D . 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7. (2分)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
这是对谁的评价()A . 李贽B . 黄宗羲C . 顾炎武D . 王夫之8. (2分)(2017·商丘模拟)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A . 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B . 南方的印刷术更为发达C .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D .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9. (2分) (2017高一上·钦州开学考) 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看,适应了()A . 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B . 维系帝国的需要C .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D . 维护外来移民利益的需要10. (2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①发展了人文主义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A . ①②④B . ①②③C . ①②③④D . ②③④11. (2分) (2017高二上·静海月考)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到:“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 . 反对教权主义B . 反对封建统治C . 反对神学世界观D . 反对世俗权威12. (2分) (2019高一下·洛阳期中) 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
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
这一格局的出现()A .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B . 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C . 使东方落后于西方格局开始出现D .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13. (2分)(2019·永州模拟) 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
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
这表明英国()A .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B .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C .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D . 内阁与议会权限不明确14. (2分)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
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
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
”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①辛亥革命②十月革命③工业革命④邓小平改革开放A . ①③④B . ①②③C . ③④D . ④15. (2分) (2017高二上·西湖月考) 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
”此语意指()A . 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B . 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理C . 经典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近D . 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16. (2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发誓:“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
”他创作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反映出()①法国社会的阶级变动②金钱对人的灵魂的腐蚀③封建贵族的日趋没落④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要求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17. (2分) (2017高二下·丹徒期末) 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下列属于《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的是()A . 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 . 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C . 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D . 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18. (2分)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
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A .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B . 土地革命、解放战争C .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D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 (2分) (2017高二下·凉州期末) 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根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
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
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
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
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 . 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B . 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C . 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D . 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20. (2分) (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下表是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
对该表蕴含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年代钢生铁煤锰矿1935年25656578706136091747314001936年11431580999639902985434001937年5563479566833723046979187A . 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B . 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 . 政府实施了经济统制政策D .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21. (2分) (2020高三上·银川月考)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著名战役示意图。
该战役()A . 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B . 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 . 是中共对日军的大规模出击D . 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22. (2分) (2019高一上·德庆月考) 1889年4月,日本参谋本部收到有关中国大势的分析报告,报告认为,清国的“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纲纪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业殆尽倾颓”。
而中日两国“唇齿相保、辅车相依”,在列强虎视耽耽下,清国一旦不保,日本势将进退维谷。
这说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A . 占领中国与列强对抗B . 教训腐败的消政府C . 与列强共享在华利益D . 转移国内政治危机23. (2分)下图是1949年京剧“四大名旦”的合照(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
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A . 中山装开始大行其道B . 建国初着装具有明显的政治特色C . 长袍马褂依然很流行D . 时人着装土洋并存、选择多样化24. (2分)(2019·浙江模拟) 下列有关近代电讯和邮政事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 . 1877年,福建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B . 1896年,“中华邮政局”宣告成立C . 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及营业局增加D . 1932年底,我国开设了国内无线电报25. (2分)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A . 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B . 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C . 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D . 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26. (2分)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 . 余粮征集制B . 企业国有政策C . 粮食税D . 劳动义务制27. (2分) (2019高一下·山东月考)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购到两亿两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