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1. (2分) (2019高二上·延安期中)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A . 戊戌变法B . 辛亥革命C . 洋务运动D . 新文化运动2. (2分) (2015高一上·鞍山期中) 英国和美国都是近代较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关于两个国家最高行政首脑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 都由选举产生B . 都对议会负责C . 都可以解散议会D . 任期都是四年一届,连任不超过两届3. (2分)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A .B .C .D .4. (2分)(2011·海南)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 . 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 . 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 . 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 . 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5. (2分)(2020·河北模拟)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之一韦昌辉告诉英国人:中国君主(洪秀全)即天下之君主,他是创世者的儿子,全世界人民必须服从及跟随他。
同一个意思还以“万方来朝”字样刻于太平天国玉玺上。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A . 某些领导理解了西方宗教教义B . 宗教信仰主导外交政策的制定C . 仍未摆脱“天朝上国”的观念D . 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6. (2分) (2019高一下·大连期中)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A . 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 .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 .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 .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7. (2分) (2019高一下·沭阳月考)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
五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至高吕庙。
这说明()A . 洋务运动的重心发生变化B . 重视海防的理念获得普遍响应C . 中体西用已运用于实践D . 清朝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8. (2分)《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表明A . 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B .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 . 《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D . 《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9. (2分) (2017高一上·黔西南月考)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 . 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B .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 .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 .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10. (2分) (2019高二下·鞍山期中) 据《全唐文》载,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情此。
”由此可见唐代()A . 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B . 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C . 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D .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11. (2分) (2017高三上·江苏月考) “梭伦建议取消掉所有市民的所有债务,不光是市民所欠公债,也包括市民之间的私债,这样既能重新给已经成为奴隶的那些人自由,也让所有财主取消掉了他们之间的烂账。
”对材料评价准确的是A . 解放奴隶,基本铲除贵族特权B . 取消烂账,彻底消除城邦矛盾C . 废除债奴制,有效缓和社会矛盾D . 解放劳动力,加快资本主义发展12. (2分)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
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A . 重筹国防,以图将来B . 惩处腐败,整顿吏治C . 抓住时机,全面变革D . 取缔洋教,传播国学13. (2分)有人告诉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
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着。
”这说明在德意志帝国中占重要地位的是()A . 军队B . 国会C . 民主势力D . 民族势力14. (2分)(2017·宁城模拟) 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
这说明()A .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 .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的C .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D .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15. (2分) (2018高二下·泰州期中)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这些科学理论()A . 证明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B . 解释了改良蒸汽机的工作过程C . 因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而产生D . 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16. (2分) (2020高三上·叙州开学考) 浙江企业家鲁冠球说:“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这反映了()A . 企业家胆识是企业成功秘诀B . 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跌宕起伏C . 企业发展得益于全球化进程D . 企业发展与特定时代背景相关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40分)17. (15分) (2018高二上·惠东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
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
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
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
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摘编自《汉字发展史纲要》材料二:“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新青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918年)材料三:“汉字能够很容易地克服方言乃至更大的语言障碍,……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汉语演变的特点,并指出汉语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的背景并对简要评价其主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字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8. (15分)(2017·温州模拟) 【选修: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些公民,不论全体公民中的多数或少数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的永久和集体的利益,造成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摘自付百平《论雅典民主法制的局限性》材料二:第三章“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第四章半人半神和花花公子们的集会:1787年5月。
……第五章领头羊弗吉尼亚:5月25日~6月1日……第七章人类的五分之三:6月11日……第十章小州的胜利:7月11日~17日……第十三章总统制的迷局:7月17日~26日……第十九章瑕不掩瑜:9月8日~17日。
——引自【美国】戴维•O•斯图沃特《1787年之夏:缔造美国宪法的人们》一书的目录材料三:学者马克垚认为:“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造成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制度缺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第十章、第十九章中目录内容的核心含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是如何警惕“专制政治”的?(4)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原则,若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就某一法案出现严重分歧,他们将如何依照宪法行使权利?19. (10分)(2020·重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主题,即独立和富强。
这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从国弱民贫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过程。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革命史观,所谓现代化史观,都不是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
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按照唯物史观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应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真正主线。
尽管现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缓慢地进行,却从来没有居于主导地位;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调。
因此,现代化史观把现代化进程作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妥当的。
按照唯物史观,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成为主流,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之后,现代化进程实际进入中国社会生活领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教材(“马工程”系列)编写的有关问题与思考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