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形成对五行学说的形成,古今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无定论。
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外学术界还在关注的课题之一。
纵观历代学者所论,可概括为以下四种观点:1.五方说人类空间意识的起源基础是方位观念。
一般认为殷商时代已有了五方观念,甲骨文虽没有明确的五方概念,但对于四方及四方风的记述已经很明确,殷人把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而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举,用五方总括整个空间方位。
空间方位的划分,在古代有着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它意味着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混沌生活状态,第一次把自己的生存放在一个规则的、有意义的文化背景之中,把自己的思维、认识确定在有条不紊的空间系统中,使一切客体对象都能在这个系统中秩序化、结构化。
因此,五方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作为一种原型模式,规定、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形成五方分类配位信仰,此为五行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2.五季说据《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
”《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均认为五行是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而创立。
五行的本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即五个季节的变化。
《管子·五行》载五行历遗义,将一年 365日分为五段,以木、火、土、金、水分别统配,并重构五气流行图,按五行相生依次流转。
班固《白虎通德论》指出:“行有五,时有四何?四时为时,五行为节。
”也认为五行就是五个时节。
3.五星说上古时代,星相知识较为普及,所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顾炎武《日知录·天文》)。
古人在观察天体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肉眼可观察到的水、金、火、木、土五星有规律的运动,此五星又称为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或填星),认为五星是五行的根源,而且五星在宇宙中的运动规律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汉书·艺文志》所说:“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
”“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
”西汉末的纬书《河图括地象》说:“天有五行,地有五岳。
”即相对于地上五座大山来说,天上有五大行星即五行,五行的初义就是指五星的运行。
4.五材说五材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生产生活必需的具体物质。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又如《尚书·洪范》注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更具体地表述了五行为人们生活、生产所必需的思想。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云:“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国语·鲁语》说:“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
”其中所说的“五行”,就是指五材。
《国语·郑语》曰:“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即金、木、水、火与土发生关系,土是中心,由此而生成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五材则成为构成其他物品的最基本的五种元素。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记载了五行的名称、次序、性质和作用,但没有涉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孔颖达注则指出:“(五材)言五者,多有才干也。
谓之五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
”可见由“五材”易名为五行,实现了由实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从而标志着五行作为哲学概念的形成。
五行只有抽象为五种功能属性以后,才可以作为归纳自然社会万物万象的模型。
春秋以后,古代思想家开始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逐渐确立了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克又相生的内在联系。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能灭火,金能伐木等现象,从中认识到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如《左传》中多次提到“火胜金”、“水胜火”。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明确指出了五种自然物质的相胜关系。
对五行相生关系,先秦著作中未见明确记载,但从古人对四时气候及物候运转规律的认识来看,当时已具备五行相生次序的概念。
认识了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并将其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界乃至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这标志着五行学说的成熟。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人类领会世界的基本知性形式,而时间观和空间观最直观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历法。
历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时空观就是先民们仰观俯察、理解宇宙、经纬天地、领会历史的基础,天文定五方,历法分四时,五方、四时就成为五行分类体系的基本图式。
而五行相生,不过是春夏秋冬四时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自然节律,五行相克则反映了五行体系中相对方位的对立关系,《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盛也。
”由此可见,原始天文学和历法月令制度,才是五行学说真正的文化源头和知识原型。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认识和分析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
其主要理论包括五行的概念与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以及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含有运动变化之义。
随着古人对五行认识的不断深化,五行的物质元素意义逐渐被淡化,其方法论的作用则日益加强和突出,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五行的特性被抽象出来,并作为分析、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及研究各类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依据,进而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某方面相同、相近、相似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分归于五行之中。
这样五行不再特指某种自然物,而是具有一定属性或功能的某种事物和现象的代称或符号。
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也是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生动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
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舒展、屈伸自如等现象,引申为木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特征。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光热四散、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升腾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指植物播种;“穑”,指庄稼收获。
土地可供人类从事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因而引伸为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征。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由于先民对土的认识比较深刻,因而也就特别重视,故有“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两个方面的含义。
金的“从革”特性,来自对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物的认识。
《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注“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
”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肃杀、敛降、洁净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综上所述,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人们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的具体观察,但经归纳和抽象以后的五行特性及其运用,已经不再是原来所指的具体事物,而具有更广泛、更抽象的涵义。
(二)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对事物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取象比类法取象比类,是指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然后与五行各自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类的方法。
如某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就将其归属于木;若某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等等。
以方位配五行为例:旭日东升,有似木性升发,故东方属木;南方气候炎热,有似火性炎上,故南方属火;日落西方,有似金性沉降,故西方属金;北方气候寒冷,有似水性寒凉,故北方属水;中央管辖四方,有似“土辖四方”,故中央属土。
以季节配五行为例:春季草木萌发,蛰虫复醒,生机盎然,有似木之特性,故归属于木;夏季赤日炎炎,地气升腾,生态繁盛,有似火之特性,故归属于火;农历六月古人称为长夏,此时温度高、湿度大,是许多植物结果的关键时期,有似土性生化,故长夏归属于土;秋风一起,万物萧疏,生机潜降,有似金之特性,故归属于金;冬季严寒,蛰虫深藏,有似水之特性,故归属于水。
从上述举例可见,取象比类是以事物相对突出的特点、特征与五行特性相类比而得出的推断,因而这种归类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或然的,有时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所以在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推演络绎法推演络绎法,是根据已知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之五行属性的方法。
自然界的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谷以及人体的五体、五官、五志等的五行属性,大多以此法推演而定。
以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为例:春季属木,风为春之主气,故风亦属木;秋季属金,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燥亦属金;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之主气,故湿亦属土冬季属水,寒为冬季之主气,故寒亦属水。
以人体为例: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由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同理,心属火,而心合小肠、主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由此推演络绎小肠、脉、面、舌也属火;其他以此类推。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抽象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划分为五类,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同时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属性,将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和心身功能活动,归类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并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联系,形成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五行整体结构系统。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递相资生,循环不休。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母子”关系,其中“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