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陕西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乔文彪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五行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一、五行学说的形成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学说的形成对于五行学说的形成,目前尚无定论,一般以为,可能与五星(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五方、五季、五材有关。

《尚书》与五行多数学者认为与“五材”关系最为密切。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洪范》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由最初与“五材”有关的涵义,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至《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将其发扬光大,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用于阐释自然或社会的各种联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的特性(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四)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排列及其运动变化。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排列和运动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划分各种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尚书·周书·洪范》:“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木曰曲直曲—弯曲;直—伸直;能屈能伸。

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火曰炎上炎热、光明、升腾。

土爰稼穑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稼“土载四行”化生、承载、受纳穑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收敛、肃杀、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古人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采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外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将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东方为日出之方位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属木。

同理,则西方属金。

五方与五行南北东西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进行了五行属性的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表1-3)。

(四)五行之间的关系☝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3.五行制化一般关系☝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3.母子相及特殊关系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母子关系——《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木火土金水生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内经》“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水木火金土克木土我所不胜所胜水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

包括生中寓克,克中寓生。

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推动事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

3、五行制化木火土生生中寓克金水火克克中寓生五行制化图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某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其亢而为害。

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

如“木旺乘土”。

✌不及—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即显得相对过强。

如“土虚木乘”。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则更易相乘。

木土木土木土克乘克乘乘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

又称“倍克”。

相乘次序同相克,即木→土→水→火→金。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

水木火金土4、五行相乘乘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金”。

✌不及—所不胜行过弱,受其所胜行的反向制约。

如“金虚木侮”。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胜行之过亢,又有所不胜行的过弱。

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金虚(肺气虚弱),出现“肝火犯肺”。

金木金木金木克侮克侮侮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金→火→水→土→木。

5、五行相侮水木火金土克侮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两者可以同时发生。

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乘侮关系图6、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母虚→子虚→母子两虚➢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为:子弱→母虚→子母俱虚→“子盗母气”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其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一)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其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其生理功能或特性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助脾运化;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制约关系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阴,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致于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受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肺(金)气不足,脾(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脾(土)可克之。

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可用五行的乘侮和及规律来阐释。

如肝有病:病传至心,为病传至肾,为病传至脾,为相乘,病传至肺,为相侮。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用五行学说阐释病机相生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水不涵木:肾阴虚 肝阴虚⇨肝肾阴虚子病犯母——脾气虚心血虚⇨心脾两虚相乘——木郁乘土: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肝气乘脾相侮——木火刑金:肝气郁结 日久化火⇨肝火犯肺一些医家认为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1.四诊与五行合参,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2.四诊与五行合参,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色脉合参,结合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的预后。

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色脉相符,为平;若反见浮脉,则属克色之脉,为逆;若得沉脉,则属生色之脉,为顺。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则治法☝2.控制疾病的传变☝3.指导脏腑用药☝4.指导针灸取穴☝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则治法☞(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

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

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

但随着命门学说的兴起,发生了变化。

依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木火土金水培生治法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和培土制水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调理肝脾法、疏肝健脾法(或平肝和胃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有所侧重。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

适用于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上炎,致肺失清肃的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因心应火,火属南方;肾应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