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
以下是有关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的10篇相关内容分享。

旨在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昆明的雨,探索它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让你们对昆明的雨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中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汪曾褀(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决生字和新词:辟邪鲜腴篱笆格调吆喝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要读出声来。

2、朗读时思考以下4个问题:
(1)文章用赠送一张画开头,写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为什么大量写昆明雨季的植物?
(3)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划分文章层次,把写得好的语句用横线标注。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我给宁坤画一张画,引出“昆明的雨”;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昆明雨的特点昆明的一些植物;10-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昆明的雨引起了作者的一点淡淡的乡愁。


(二)请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然后在全班交流。

1、图上画的是什么?(昆明人家的大门)
2、图的右上角有什么?左下角有什么?图的中间画的是什么?(右上角有一片倒
挂着的仙人掌,末端还开出了花;左下角有青头菌和牛肝菌;图的中间画的是两扇门。


四、精读课文。

请1、2组同这齐读第一部分
(一)文章开头写给宁坤的画,有什么好处?
画上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等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为下文作铺垫。

请3、4组同学读第二部分
(二)如何理解“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
昆明的雨不是连绵不断,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所以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作者喜爱。

请5、6组同学读第三部分
(三)文章中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文章中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

衬托出昆明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男生齐读8、9两个自然段。

(四)文章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为什么要这样写?
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这样写的好处是形散神不散。

女生齐读第10自然段。

(五)文章最后这首诗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作者淡淡的乡愁。

(六)文章中两次出现“我想念昆明的雨”,如何理解?
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且时间长,因雨季时间长,所以雨季的菌子、果子–杨梅、花–缅桂花等长的好。

文章的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
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五、总结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本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炎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看起来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课后找汪曾褀的散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散
文的独特韵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难点)
3.辨读品味,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重点)
4.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各抒己见)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
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2.字词积累
避邪(xié) 菌子(jùn) 黄焖鸡(mèn)
绿釉(yòu) 篱笆(lí) 鸡· (zōng)
炽红(chì) 密匝匝(zā) 深褐(hè)
暮年(mù)年
3.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除了写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4.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的雨的感觉。

丰满、明亮、浓绿、柔和……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题为“昆明的雨”,开篇为什么要描绘给宁坤的画呢?
(1)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2)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

(3)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中写了多种景物,这些与雨有关系吗?
二、品读课文,赏语言美。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清新优美,自然平淡,富于口语化,请选择喜欢的语句加以赏析。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
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
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了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

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3)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这里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4)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
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张目结舌”原指“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这里指干巴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三、品读课文,体悟情感。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第2段和第11段反复出现,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2段: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

结构:这个独
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1段: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
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四、探究本文的写法。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
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结合文本,试分析文中
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

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曾祺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
活的热爱。

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步骤四知识拓展建构提升
1.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写景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