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内附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内附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16*昆明的雨(导学案课堂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

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同时,文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充满美感和诗意。

【学情分析】经过几个星期的导学案培训,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普遍能勤于思考,积极表达,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策略】将传统导学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

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发言不超过10分钟)和老师的主导性。

【教学过程】【教师开讲】一、激情导入:(1分钟)同学们,大家应该还记得这几句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请问这是哪位作家哪篇文章中的语句?(学生齐答:朱自清--《春》)这是朱自清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雨。

那么,在祖国的大西南,那里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神游到大西南的昆明,看看那里的雨吧!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学生齐答)。

二、检查预习(1分钟)(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也可借此补充导学案上所没囊括到的知识点)1.题目、体裁2.作者及相关常识三、展示PPT图片(1分钟)(让学生了解昆明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视觉支撑;也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昆明的景致2.汪曾祺肖像四、明确教学目标(1分钟)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强调【自主学习】(10分钟)(分题入组,作为各组着重探讨的题目;先思考本组所分的题目,再思考其他组所分的题目,在书中圈圈点点,找出依据)【合作探究】(20分钟)(第一步:学生全员参与,有序热烈地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和督促。

第二步:学生准确、清晰地讲解和点评;老师订正,强调和补充;讲解时,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基础知识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辟邪..(bìxié)鲜腴.(yú)篱.笆(lí)逛.(guàng)晕倒..(yūn dǎo)深褐.(hè)吆.唤(yāo)缅.甸(miǎn)黄焖.鸡(mèn)绿釉.(yòu)密匝.匝(zā)苔痕.(hén)2.读读课文,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文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懂意思,并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录在下面空白处。

鲜腴:新鲜肥美。

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

骨朵儿:指还没开放的花朵。

3.作者、背景链接,了解作品(利用课本或其它资源查找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同学,然后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工整地写在下面空白处。

)作者链接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背景链接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至今都是非常感人或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它已成为昆明文化的一项具有深厚意义的地域文化。

文本赏析(一)整体感知4.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文中批注,口语训练)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

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

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

围绕着“雨”连在了一起。

5.这篇文章借昆明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章开篇点题,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

先写昆明的“雨季”,从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体感受”,再到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再写“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

最后写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醉人境界。

这一切都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二)深层探究6.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

同时这样的开头还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但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所以并不使人气闷。

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8.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9.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文中勾划)“并不使人厌烦”“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使人动情的”“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语言赏析分析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0.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11.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12.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写出房东送给“我”的缅桂花让“我”心有感动,表现出房东的热情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对昆明人和昆明雨季的怀念和感动。

(四)写法探究13.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结合文本,试分析文章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口语训练)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

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抢问抢答】(5分钟)(查漏补缺,解决疑惑;展现自我,为组争分)同学们,你一定还有什么宝贵的问题想问?请提出来。

【当堂检测】(5分钟)(迅速答题,交给组内检查组长批改,打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避邪.(x í)鲜腴.( yú)晕.(yūn )倒炽.( chì)红吆.( yāo )喝缅.( miān )甸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2分))A.碗碟沉甸甸姗姗来迟冥思遐想B. 吆喝密匝匝一反既往豁然贯通C. 鲜腴颤巍巍更胜一筹狂妄自大D. 娴熟文绉绉重峦叠障混为一谈3.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①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2分)“格调”原指“人的风格或品格”,此处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口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2分)“张目结舌”原指“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此处指干巴菌的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2)作者在第10自然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2分)这“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的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翠的闲适和幽静、恬淡之感。

【总分总评】(1分钟)(根据各组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打分,借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总出各组分数,评出优胜组,掌声鼓励并计入班上量化考核附:各组表现量化表(示例)组别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点评抢问抢答总分总评一 3 7 7 5 +1 +1 24 冠军二 3 6 6 4 +2 21 亚军三 3 -1 5 5 -1 4 +1 16四 3 6 6 5 -1 +1 20 季军五 3 -1 5 6 4 +1 18六 3 -1 7-1 7 4 19七 3 7 5 3 +1 19八 3 6 7 4 +1 21 亚军九 3 5 5 5 18(注:负分为没按要求做到位一人次一分扣的分)附:板书设计昆明的雨季昆明的雨雨季的果子、花想念、怀念雨季的乡愁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乡愁:淡淡的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教学反思】这是我开创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从多年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1.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2.培养了学生公共场所下的表现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由被动的“灌输——接受”式学习到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的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角色的转变。

如今,我校运用这种导学案模式上课,学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小组内,讨论热烈,辩论激烈;小组间,争问抢答,解疑答难;整个课堂,笑逐颜开,欢乐一片。

(请接着看后面的学案)学生姓名:组别:小组评价:教师评价:16*昆明的雨(导学案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