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上《咏雪》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吴绍桂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原文,达到熟读成诵
2.熟练掌握古文五项,能够正确翻译全文大意。
3.体会陈元芳方正有理,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明确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初中语文七上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原文,达到熟读成诵
2.熟练掌握古文五项,能够正确翻译全文大意。
体会陈元芳方正有理,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明确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写人叙事的方法,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学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都觉得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古代像司马光一样聪明的少年有很多,如七岁作诗的曹植,解决称象问题的曹冲,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的王冕。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谢家才俊,从《咏雪》中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智慧。
这是我们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我们要学会划分文言文的节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 明确字音读对读准:
请学生读。
师:表扬预习做得好,指出存在节奏把握不当的问题,引出“句读"。
2. 把握停顿有据可依
明确“句读”: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文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这就叫断句读。
在一句话的末尾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断开,叫“读”。
前辈们已经给文章标注了标点符号,现在我们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把握句中停顿,正确朗读。
把握停顿也有助于翻译。
明确断句读依据(请学生读,教师适当解释):
(1)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后可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后可停顿。
(2)句子中表示相对完整的表意成分不能拆开,不停顿。
(3)参考课下注释或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字、词、句意后划分停顿。
3.牛刀小试:划分停顿例句分析
请选出这2个句子哪一句节奏划分正确,并根据依据思考理由。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2、3小组完成左边,4、5、6小组完成右边,将选择的数字打在聊天框。
请学生解释。
(可请选择错误的学生解释,让其他学生指出错误,教师引导)
第一个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谢太傅"是专有名词,不能拆
开,后面可停顿;“寒雪日”是天寒下雪的日子,是用三个字来共同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我们可以参照课文第三个课下注释,“内集"的意思是,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这两个字共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间不能断开。
选项一的划分是正确的。
在第二个句子中,根据注释,“左将军”是官职,“王凝之"是人名,所以选项一的划分是正确的。
4.示范诵读读出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请学生一遍听范读一遍在书上划好节奏。
范读结束,学生齐声朗读。
理解文意读出节奏
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5)公大笑乐。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每一小组翻译一句话,可打在评论框,可在写本子上。
根据评论框情况,可请翻译不准确或未打在评论框的学生回答。
让其它学生帮助指出问题,老师总结翻译。
·强调第一句:古今异义词“儿女”
古义: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强调第二句:宾语前置倒装句“何所似"
古义:何所似
今义:所似何像什么
·强调第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了主
语“她”)
“……,……也。
" 这里是判断句式,翻译时要补充判断词“是”字。
2.教师快速讲解课下注释中的词语意思,加深学生印象。
3.学生整体感知,诵读全文翻译
品析文本读出韵味
文言文朗读,除了读准字音、把握停顿之外,还要我们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文本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1.请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
给出以下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他们赏雪吟句,透露出了什么样的家庭情趣呢?你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呢?先让学生思考,再给提示:环境“寒雪",活动“内集”,心情“欣然"“大笑乐”。
教师明确:由以上几个词不难看出,谢家的家庭氛围温馨、融洽、欢快且充满文化气息。
布置作业
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翻译并背诵《咏雪》。
2.思考以下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比较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谁的比喻更胜一筹呢?
(1)谢太傅认为谁的更精妙?
(2)作者认为谁的更精妙?
(3)你认为谁的更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