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思政案例《InterpretingII(口译二)》

课程思政案例《InterpretingII(口译二)》

课程思政案例:InterpretingII(口译二)一、课程简介InterpretingII是口译进阶课程,面向英语专业修过口译I 并已掌握基础口译技能的大三、大四学生,属于专业选修课;多数学生出于喜欢口译、想进一步提高口译技能、有志于往口译专业深造或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等而修读本课程。

本课程通过英-汉、汉-英综合口译训练、口译技能和专题知识讲解、观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模拟口译现场和模拟会议口译、新闻播报与评论等课堂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和时政敏感度、以及对口译职业道德规范与素养的认识。

与此同时,通过大量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国际交流和经济合作等内容的汉-英口译练习,使学生不仅理解上述内容的深刻内涵,还掌握如何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宣传。

二、课程内容三、教学组织过程(一)引入:介绍今天课程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和意义(3分钟)每年国家“两会”闭幕式之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被视为是口译学习的经典教材,国家外交部口译员用其“教科书般的”口译表现展示了国家顶级口译(连传)水平;同时,记者会现场涉及当前国家政治、民生最热门的话题,学生在欣赏译员高水平口译展示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国家最新政策以及如何用双语表达这些热门话题和政策内容;在观摩记者会口译的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总理以及总理所代表的党和政府是如何忧国忧民、为国为民。

(二)第一部分:观摩学习外交部口译员在口译现场的外部表现(包括形象着装、举止、声音表现等)并进行课堂讨论(20分钟)步骤一:播放事先剪辑的视频,视频内容为2007、2013以及2020三场总理答中外记者会开场部分,时长约8分钟;并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译员的形象、举止、声音等外部表现;步骤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所观察到的内容积极发言和讨论,也可提出疑问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加入适当的必要的引导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口译员职业道德规范和专业素养的教育,如着装要求、举止规范和礼仪、声音控制和规范、不插话不抢译等。

(三)第二部分:口译实践+观摩对比,学习国家口译员的现场口译处理和双语表达(约40分钟)让学生观看事先剪辑的视频(案例3),视频内容为2020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节选,并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先尝试自己进行口译实践(上一周课后已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双语版本,并整理积累热点词汇和高频词句作为本周课堂内容的准备),然后再播放现场译员的口译,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反思。

学生由于自己先尝试过口译,能更深入地了解该段发言当中的口译重点和难点,在这个基础上观摩专业译员的展示,通过对比自己的口译处理和专业译员的口译处理,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并学习专业译员精湛的口译能力和文化功底。

具体操作步骤:播放记者提问——暂停——请学生尝试进行口译——播放译员的口译——播放总理的回答——暂停——请学生先尝试进行口译——播放口译员的口译——请学生进行对比、反思和总结。

继续播放记者提问——暂停——请学生尝试进行口译——播放译员的口译——播放总理的回答——暂停——请学生先尝试进行口译——播放口译员的口译部分——请学生进行对比、反思和总结。

……如此循环操作4-5轮(四)结尾:外交部各个时期口译员介绍和访谈内容(15分钟)经过上述视频的观摩和对比学习,学生已深刻认识到外交部译员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规范,在这个基础上通过PPT形式向学生展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外交部口译员的风采,包括这些译员的学习、成长背景,以及他们分享有关外交部翻译工作的艰辛与荣耀,与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加深学生对外交部口译员以及口译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深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教育。

(五)课后作业:除每周固定作业之外,继续观看剩余的2020总理答中外记者会视频(建议采用今天课堂的方式先尝试自己口译后再进行观摩对比)并完成以下两项任务:1.找出十处口译难点并分析译员是如何进行处理的;2.整理记录本次中外记者会提及的热点话题和高频词汇的中英文表达对照表,其中包含30个以上词汇或短语的双语表达+20个以上经典句型的双语表达。

以上作业用Word文档形式完成,并于下周上课之前通过Mystu平台分两个文档提交。

四、教学反思这一章节的内容既能向学生展示目前中国最高水准的(连传)口译技能,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职业理想教育。

而且通过口译现场视频观摩的方式进行教学,既真实又直观,学生可以很自然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也能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政教育。

但由于教学案例展示的是国家级口译员的专业表现,而且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材料内容难度较大,可能会给学生的自信心带来一定的打击。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照顾学生这方面的情绪,明确告诉学生此次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观摩欣赏,并不要求掌握相应能力。

外交部译员们也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有今天的表现,让大家进行观摩是希望大家将其树立为榜样,见贤思齐。

五、案例案例1:2007、2013和2020“两会”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开场部分视频剪辑(一)案例简介该视频是截取2007年、2013年和2020年总理答中外记者会现场视频的开场部分的合辑,其中包含2名男译员和1名女译员(2007年记者会是由费胜潮担任温家宝总理的译员,2013年是由孙宁担任李克强总理的译员,2020年是由张璐担任李克强总理的译员)。

视频内容是以上三场记者会各自的开场部分,从国家领导人和译员进入金色大厅开始到译员完成总理的开场发言口译为止。

(二)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国家外交部译员代表着国家口译行业最高的水准和职业典范。

本案例展示了三名国家外交部口译员在形象、着装、行为举止、声音表达、以及和发言人之间的配合等外部表现,可以让学生同时观察和欣赏到(不同性别的)国家译员们的风采和专业展示。

之所以选取开场部分是因为记者会的拍摄焦点一般都是在主持人、总理和记者身上,很少有专门的镜头给译员,只有在进场这部分能够比较完整地看到译员的身影。

2.思政元素该视频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国家外交部译员在工作场合中的整体表现,包括形象、着装、行为举止、声音表现以及和发言人关系的处理等,具有口译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元素。

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学习到专业译员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着装规范——出席高规格的会议现场,男译员必须穿正装(西装加领带),女译员也必须职业套装;衣服色彩不宜鲜艳;形象规范——发型简洁干练,不宜过多装饰或影响视线和工作(如刘海遮眼或长发飘飘等);女译员宜化淡妆;举止规范——走姿大方干练、坐姿端正挺拔;礼仪规范——不抢镜、不喧宾夺主、保持低调;不得先于总理和其他领导人之前入座;声音规范——音量适中、发音标准、吐词清晰、语速适中、表达流畅、重点突出;职业道德——不插话、不抢译、不得喧宾夺主;于讲话人结束讲话后快速开始口译;4.相关教学经验教师在在播放该视频之前,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译员的哪些具体方面,如着装、走姿、入场方式、坐姿、声音表达等。

在播放时,要及时给学生指出画面中哪一位是译员,因为学生并不熟悉译员,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译员。

但是当学生已经辨认出哪一位是译员之后,就不要干扰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自己观察译员的表现。

等视频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就所观察到的情况积极发言,可以分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进行讨论,如外形服装方面、行为举止方面、声音传达方面等,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提炼,强调译员这些方面职业规范。

教师进而提问学生是否留意到译员进场和入座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引导学生回想起译员是如何避开镜头、保持低调、刻意等总理等领导人开始入座后再坐下等细节;并告诉学生这些既是译员的职业礼仪规范,也是职业道德,译员虽然在会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应该始终保持低调,保持谦逊,不得喧宾夺主。

最后,教师提问学生还观察到一些什么细节,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回应和点评。

有学生提到视频当中译员有两次和总理同时开口说话的情况,也有学生反映总理的开场白信息太多太长了(在选择视频内容时刻意将这些片段选入视频当中),教师这时应向学生指出:一、由于温总理说话比较慢、停顿时间较长,译员有时会误判,以为总理是停下来让他翻译,但是一旦发现总理还要继续说话,译员马上让步,让总理继续说完;二、哪怕再长的发言,译员也应该认真、耐心地边听边记录——不插话、不抢译,这些都是译员的职业规范、更是职业道德。

所以平常就应该练好口译的记忆和笔记能力,接受任何长度信息的挑战。

案例2:2020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现场视频节选(一)案例简介2020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是由张璐为李克强总理进行现场口译,今年是张璐第十一次担任总理答中外记者会的译员,她的口译水平已得到业内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代表着中国(连传)口译的最高水准。

该视频选取了李克强总理此次中外记者会的5处经典回答,其中包含了很多成语、俗语等中国文化负载词,还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这些对口译员来说都是挑战。

此外,这5处回答的内容包含了当前中国政治和民生最热点的问题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如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抗疫特别国债、大学生就业等。

学生在学习张璐的口译技巧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当前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国家政策,以及如何对之进行双语表达。

(二)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每年国家“两会”结束后的总理答记者招待会被视为是口译学习的经典教材,国家外交部口译员用其“教科书般的”口译表现向我们展示了国家顶级的口译(连传)水平;同时,记者会现场涉及了当今国家政治、民生最热门的话题,学生在欣赏译员高水平口译展示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最新政策以及如何用双语表达这些热门话题和政策内容;在观摩记者会口译的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总理以及总理所代表的党和政府是如何忧国忧民、为国为民。

因此,2020年总理记者招待会无疑是口译学习者学习口译技能、观摩职业译员的专业展示、了解最新时事政治和国家政策的最佳学习材料。

该案例所选取的5处总理的回答当中,包含了很多成语、俗语等中国文化负载词,还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总理在回答路透社记者关于(疫情冲击下)中方是否会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时说道:“过去我们说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政策,我们叫作“放水养鱼”。

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

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

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

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

”张璐对类似这样的表达进行了巧妙到位的口译处理和英文传达,展现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对时事政策的深度把握,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学生在学习如何翻译这段话的过程中,还了解到国家目前经济政策上的总体方针是什么,总理等决策者是如何做全面考量的,用中文和用英文应该怎么对之进行表述,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