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一对一教学成果的几大重要因素摘要近几年课外辅导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而作为课外辅导发展趋势的一对一教育较之大班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它可以有针对性地授课,可以增强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可以增强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学习到成功的学习经验。
但一对一教育的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被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着,要想达到满意的一对一教学成果,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2、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3、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4、优化教师与家长关系。
关键词:一对一优势方法环境教师学生家长正文: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重,新知识多,作业量大,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消化不了的东西。
此时,如果不能及时地把所欠缺的知识补起来,一定会造成恶性循环,不理解的东西越压越多,而我们一对一课外辅导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那么一对一辅导具体的优势有哪些呢?○11、可以有针对性地授课。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课外大班辅导,老师们都只能面对大多数同学的水平授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那些思维较慢、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会感觉听起课来很吃力。
我的一位学生说过,其实他在课堂上还是想好好听课的,但前面的几句话反应不过来,后面的就更不会了,随即就失掉了继续向下听的兴趣。
相反,一对一教师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而且授课之前对学生水平已有了解,针对性较强,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考虑余地,学生在此种环境里学习,情绪会放松下来,不懂就问,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2、可以增强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一对一教师在面对一个学生单独授课的时候,他们的情绪相应地也十分放松,不会有紧张、急躁等情绪。
而且经验丰富的老师会用幽默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老师会在授课中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上很难得到的。
3、可以改正学习较差同学的错误学习习惯。
学习较差的同学,除智力因素外,大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学习习惯。
而对于家长来说,很难发现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的某些弊端。
一对一教师就不同了,他们凭借着专业的本领和丰富的经验,会立即发现问题所在,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使其在补上功课的同时,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上总结的优点,说到底就是一对一家教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具有灵活性,能够量身为孩子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制定专业化的教学方案,帮助孩子切实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影响一对一教学成果有很多,这里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的方面进行阐述。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无论什么有趣的学科,一旦方法枯燥单调,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实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还是充满趣味性的,一旦教师选对了方法,把英语中的趣味性挖掘出来,就会使英语学习变得有趣起来。
就拿英语中的26个字母来说,这26个字母相信每个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授,都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但是教的效果不能单纯只看结果,还要看教学过程。
很多老师在教授26个字母的时候,往往会把字母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依次进行读写练习,显然就会显得很单调沉闷。
倘若换一种方法,例如把26个字母做成一个个卡片,让学生做一些字母游戏,或者是教学生唱字母歌等,就不仅能够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更能够使学生觉得学习英语并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还可以变成一个非常有趣的事。
作为一对一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能准确把握考试方向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学中秉承"因材施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尽大限度的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1、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层次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而量身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千万不可以将自己的多年所学,一成不变的教授给每一位学生。
"一招行天下"的思想,在一对一家教中尤为大忌。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做题,不如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更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那么应该如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呢? 1、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过程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参与情境来引发学生参与,提供适量时间给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等,使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这样方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从而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启发引导下,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解决问题,这同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科学方法要多次讲解、多次运用,使学生充分掌握各种科学方法,并能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
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上的“集思广益”。
同时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又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增加学习的目的性、能动性。
二、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传统的课堂往往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地向学生猛灌各种知识,希望把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最大化,而学生则不停地听、不停地记,这样一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和学生都觉得筋疲力尽。
那么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这种密集的“狂轰滥炸”,真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吗?我认为未必如此。
“物极必反”的道理我们都懂,教师如果在每堂课上都把气氛弄得特别紧张,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更不用说快乐地学习了。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要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教师不用把每堂课都弄得像打仗一样,而要松弛有度。
例如,或者在紧张的学习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采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那么紧张,而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知识。
三、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障,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业的提高,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初中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感性思维强过理性思维,一旦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这个老师的课比较感兴趣,反之,就会自暴自弃,甚至放弃这门课的学习。
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对一教师就要想办法与学生和谐相处,让学生喜欢上自己,进而喜欢上自己所教的课程。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呢?首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让学生觉得老师不仅是自己尊敬的师长,更是自己亲密的朋友。
虽然每个教师都希望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决不能为了讨学生的欢心而失去原则,一切都以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前提。
怎样才能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呢?○21、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热爱学生的真诚,以“爱”感人,以“爱”化人。
而“爱,赋予们学习的灵感”正是我们学大的教育理念,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老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就会紧张,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故意找茬儿整人。
所以,爱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支柱、精神、灵魂。
2、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学生,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你如果能够直呼学生姓名,就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聊上几句,就他的家庭,生活情况扯上几句,这样就会使你的学生感到分外亲切,他们的第一感觉就可能是:“你既像老师,更像老朋友”,这对建立好师生关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平时的一对一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学生发展变化和真实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为学生加油鼓劲、排忧解难,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所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应以了解学生为前提。
3、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学识水平的广博一对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广博的修养,要以“博”服人,以“德”育人。
学生是尊重教师的,你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不泯的童心教师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是肯定有差距的,这往往成了师生沟通的一道障碍,如果我们教师能打破年龄障碍,就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感情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这些,首先要建立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无微不至、始终如一的关怀学生成长,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去理解学生,在学习建立起来的平等、互助的朋友伙伴般的关系,无疑是建立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性不一的未成年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地去寻找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方可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四、优化教师与家长关系我们教师能否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进而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是否能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尊重和理解家长、与家长充分合作,是否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合作式”关系,势必会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要能够获得家长的配合和地位。
相对老教师而言,她们在处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方法,而家长与新教师之间的关系,如何去优化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呢?从以下几个原则来做,来优化:一、首先,当然是教师与家长要相互尊重,信任。
现在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仔细想想,家长对自己孩子事无巨细的了解是其他人都不可能达到的,他们对孩子是潜移默化还是耳提面命,那种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孩子得益与老师和家长的双重教育。
从一定意义说,老师和家长实际是教育伙伴,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大家都是在同一个目标——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而努力。
互相尊重,信任就是建立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
而往往新教师是由于刚参加工作,在和家长交谈中难免会有些胆怯,有时候甚至逃避和家长的交谈,造成家长也不大喜欢和新教师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