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艺考生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之选官监察和地方行政制度
艺考生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之选官监察和地方行政制度
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
高考直通车
【2017海南卷 T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
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 考点 1 察举制作用
1.《汉书·武帝纪》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 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这说 明察举制
A. 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 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 兼有社会教化职能
D. 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2. 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 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 年齿。这一变化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1、选官制度 2、监察制度 3、地方行政区划
(二)专制主义——选官制度 1.世官制(先秦时期):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力。
弊端:无法选拔下层有学识人才 2.察举制(汉~魏晋南北朝):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 合适人才。
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官位垄断;但是比较封 闭,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容易形成世家大族对官 位的垄断。
中正制建立之切
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4.科举制(隋~1905):考试选官。 ▷概况: a.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改用分科考试 方法。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正式形成 b.完善:唐宋时期得以完善发展。唐朝增加了考试科目,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唐朝虽然兼顾各个阶层,但并 不完善,士族势力仍然占据主导,且录取人数较少。 c.发展:宋朝录取人数大幅增加,所有进士一律需要殿试, 且在考试程序上有诸多创新举措,增强了公平性。 d.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三)专制主义-监察制度 1.主要官位以及官职:御史大夫(秦)、刺史(汉)、 御史台(唐元)、提点刑狱司(宋)、通判(宋)、都 察院(明清)。 2.特点:起源早、独立性强、不断完善。 3.作用:[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察官员,澄清吏治; 加强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消极]专制制度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必然有限无法 根本抑制腐败。
【2016全国卷Ⅱ 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
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016江苏卷 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
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
补充:品即人品,分为九等,可参考汉书古今人表。评定人品的标准是德和才,只 是后来贯彻中走了样。中正推荐的依据是家资,品和状,状是对德才的描述。
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
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
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
高考直通车 【2018 全国卷Ⅲ T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 况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无官职记录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20
8
15
10
12
8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高考直通车
【2015海南卷 T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
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019江苏卷 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
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
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作用: [积极]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垄断,扩大并巩固了统治基 础;②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推动 古代教育发展;
④维护了儒学正统地位,整合了社会价值,延续了中国 传统文化。 [消极] ①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②古代从事科学研究人才相对薄弱。
A. 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
C. 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 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3. 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 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嵌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
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
C.庶族及寒门才均备受压抑
(四)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区划(中央↑地方↓) 1.郡县制[战国萌芽,秦汉推广]: ①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②意义:增强了中央政府权 力;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知识考点突破 ☉ 考点 1 郡县制体现的特点 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 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 B. 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权利 C. 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 D. 郡守权利过大导致汉代割据分裂
【2015安徽卷 T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
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
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
体现了
Hale Waihona Puke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 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德”“才”进 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但不久被世家大族 左右,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