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右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解郝振铎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则分之,静之则合。
(未动之先无极也,动分阴阳太极也。
我身亦然,动之则分阴阳,静之则浑然合于太极也)。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自己运动必要均匀,不可有过、有不及。
与人交手,必要不丢不顶,彼屈则我伸,以粘随之;彼伸则我屈,以捋就之。
)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人以拳来击,我以拳御之,两力相等,亦两俱损伤,不敌更无福矣。
人刚我柔,使人刚无所施,其力便走失,人刚不可御,以柔走之,故谓之走。
人之力有过、不及,力失其中则背。
我之势得中,因顺其来势以应之则顺。
我顺人背则彼欲走脱而不能,故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我不自动,随彼之动而动,我之缓急亦随彼之缓急而缓急,不自主张,其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初学仅知形式,不知劲之所由生也,非用功之久,不能贯通,所以学贵有恒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虚领顶劲,则精神提得起;气沉丹田,则重心稳固;不偏不倚,则立身中正;忽隐忽现,则虚实无定,变化不测也)。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与人交手相粘,左边重是彼实也,则我左边即变为虚,右重亦然。
杳者,虚无之意,盖化彼实力使之落空也)。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彼仰则我随之上,则觉我弥高。
彼俯我随之下,则觉我弥深,此言粘随也。
彼进则我退,则觉我愈长,而不及。
彼退我进,则觉我愈进,而不可逃。
此言以虚应实,以实应虚,不丢不顶)。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动中求静的功夫,练至纯熟,则精神常静,不为外诱,不为尘蔽,其感觉自然灵敏,稍触即知。
故羽虽轻不能加,蝇虽小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技进至此,是故所向无敌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其他各门拳术,派别甚多,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以力以快胜人,皆先天自然之能事,非学力之功。
太极拳则随其力,随其快,以顺应之,自立于不败之地,而能胜人,及由于学力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用力仅四两,而可拨千斤者。
盖力之击发,必全趋于其所向之终点。
迎其方向而御之,则千斤之重不差毫厘。
避其正面撞击,顺势而斜引之,则其重点随所引而改方向,四两之力应付有裕矣,是显然非力大能胜力小也。
人至耄耋之年,经络僵硬,举动自然迟钝,精于斯技击者,一人可以御众人,则快何能为也)。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立如秤准者,重心得中也。
体非限定立,必云之中心,特重重心也。
而身偏至左,则重心移至左;身偏至右,则重心移至右。
前后亦然。
贵维持重心之中心也。
譬如权物之衡,其绊维偏于一端,任其重心之移远移近。
问物之轻重,必取准于绊维。
盖此件即重心之中点也。
活似车轮者,以腰为轴,随腰园转如车轮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双重有两方面,一、从平时练习而言,体
偏于左则左足重,而右足要轻;体偏于右,则右足重而左足要轻,前后亦然。
盖有重、有轻,方能随时随地变化灵敏。
是若双重,则转动迟滞矣。
二、与人交手,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抵抗,亦是双重。
双重则相持不下,力大者胜。
我松之则偏沉,彼之重力自然消失。
我可以随其自然,乘其懈而击之也)。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
(虽然有数年纯功,但是不能化人,反而受人之制,乃双重之病未除也)。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欲避此病,需知阴阳,阴阳即虚实也。
其初处处一虚一实,其后运化自然,处处有虚有实。
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此乃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之意。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知化也)。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后不可以此而自足,懂劲乃仅得门径耳,仍需默识揣摩之,久而久之,渐至从心所欲,无不如意也)。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太极拳不作主动,唯居于被动,舍己从人也。
彼实则以虚应,引其实力而御之。
彼虚则我应以实,乘其虚隙而击之。
然则彼之败也,非我败之也,乃是彼之用力过与不及败之。
即有此简便途径不行之,故视为架子手法之形式,只研究如何抵抗攻击,何异舍近求远,可谓之误矣)。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同是一虚实也,被动与主动,其别甚微,发端虽微,而得失大异,学者不可不详察辨别也)。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敷衍,非有智慧者不能悟也。
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恐亦枉费工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