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试卷

太极拳试卷

太极拳试卷一、概念题。

1. 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

2. 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3. 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4. 舍己从人——就是在面临对手进攻时,不是以己之力去对抗对方之力,而是顺着看对手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化去对手的劲,在对手失主平衡的时候,用我的劲把对手发出去。

这件特殊的借力打力的战术原则就是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5. 太极拳的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双方互相缠绕划圈,采用十三势的技法,最能体现“舍己从人”的原则。

6. “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

7. “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8. 缓慢柔和——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9. 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拳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10. 搂膝拗步——一掌经耳旁向前推出,另一掌按于胯旁,掌心向下,两腿呈弓步,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

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二、填空。

1.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2. 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

3.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后又编写了太极拳与太极剑各式的竞赛套路。

4.5. 长期进行----------可有效地促进-------------------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6.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健身内容之一。

7.-----------------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三、选择。

1.-----C-----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

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a长拳b太极拳c形意拳d少林拳2.清末民初太极拳名家杨澄甫(1883-1936年)《太极拳使用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B----故事。

a王征南b唐豪c张三丰d陈王廷3.拳术的技击原则发展到以静制动,实际上就是---C----文化精神的传承。

a佛教b道教4.直到晚清太极名家武----ABC-----(1812-1880年)编著太极拳谱八篇,首录《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始以“太极拳”为名称之。

a王征南b唐豪c禹襄d陈王廷5.太极拳的运动特点:---------------------C-------------------------------a体松心静b缓慢柔和c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d自然放松6.以24式太极拳为例,平均运动量在------A------/分左右心率。

a120—130 b100—140 c110~130 d80—1207.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ABC--------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a中枢神经系统b脑部神经系统c心血管d神经系统8.太极拳的技击原则,------------AC-----------------------无论对手有多大的力量,都能够化于无形之中。

a不顶不抗b舍己从人c引进落空d不卑不亢9.相对于外家拳----------------A----------------的技击原则,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完全不同的技击境界,这也是一般不入内功堂奥之人难以理解的。

a以力抗力b以静制动c以快制慢d借力打力10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在对抗中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与对手顶抗,而是要能在各种条件下“舍己从人”,并且运用-----------C-------------,来解决问题。

a沾、粘、连、随b沾、贴、连、随c沾、贴、联、随d站、粘、连、随四、判断。

1. 太极拳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

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2.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又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

3.清末民初太极拳名家杨澄甫(1883-1936年)《太极拳使用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王宗岳(张三丰)故事。

4.张三丰所创的佛教少林派(道教武当派),以太极先天学和性命双修内丹术为本,辅之以内家拳法,与太极拳之旨相合,因此,拳家尊张三丰为太极拳之祖。

5.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名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狄道县典吏,碑立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父抚民,征士郎,碑立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兄于阶,庠生,亦名奏丹,有碑;《明实录》记载:陈子阶任湖广道御史,明万历元年(1573年)升任山东副使。

据此可知,陈王廷是明末清初时人,与内家拳名家王征南等同时。

五、简答。

1. 简述太极拳2. 简述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3. 简述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4. 简述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5. 简述太极拳运动特点之一体松心静六、问答。

1. 什么是太极拳的基本姿势?2.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哪些?3.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是什么?4. 太极拳常见拳法有哪些?5. 太极拳常见的步法有哪些?七、简述。

1. 简述太极拳基本姿势?2. 简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3. 简述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太极拳试卷答案二、填空。

1.,400。

2. 陈、杨、吴、孙、武。

3. “十三势”、“长拳”、“炮捶”。

4.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太极拳与太极剑。

5. 太极拳练习,中枢神经系统。

6. 弧形或圆,有氧代谢。

7. 中枢神经系统,心肺功能。

三、选择。

1.C2.B3.C4.ABC5.C6.A7.ABC8.AC9.A10.C四、判断1.√2.√3.×4.×5.√五、简答题。

1. 答: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又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普及和推广太极拳,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后又编写了各式太极拳与太极剑的竞赛套路。

太极拳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

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2.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形或圆,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有氧代谢健身内容之一。

3. 答:太极拳技术运动特点决定了太极拳运动为运动量适中的健身运动。

据有关试验证明,一般练习者,以24式太极拳为例,平均运动量在110~130次/分左右心率。

适中的运动量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后血液气体成分产生良性改变,氧饱和度、氧分压增加,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呼吸指数有所下降,说明太极拳练习时对氧的利用率提高,增强了机体氧代谢和能量的储存,促进了心血管系统机能,对有机体产生保健功效。

4. 答: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配合的水平反映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

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心肺功能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5. 答: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

“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

“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六、问答1. 答:(一)头部:练习时头部自然上顶,下颌微内收,舌尖轻抵上颚,口轻闭,颈部肌肉放松,面部神态要自然平静,运动中随各种动作的要求,头部始终沿纵轴转动,不能前倾后仰,左右歪斜,用鼻呼吸。

(二)上肢:要求“沉肩垂肘”、“舒指跟腕”。

即肩关节要松、下沉,并有意识地使两肩向外引伸,肘关节保持微屈下垂,不可外翻。

两臂始终保持弧形,不可过分弯曲与伸直。

做推掌动作时,掌指自然伸展,手腕微下沉,总之,对上肢动作要做到既舒松伸展,又不绵软无力。

(三)躯干部:要求上体正直,胸部要做到“含胸圆背”,所谓“含胸”是指对长拳而言,不能挺胸,但也不可使两肩前送而使胸部内陷,应求其自然正直。

“圆背”是指放松背部肌肉,两肩略向外引伸,而使背部略成弧形。

腰部要放松,要以腰为主宰带动两臂动作。

练习时,不能使上体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四)下肢:要求虚实分明,进退轻灵,所谓实就是承受身体重量多的腿为实,另一腿承受比较少为虚,避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起收势除外),腿部活动时要送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

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

无论前进后退,脚着地后,身体重心再慢慢移过去,保持全身动作的稳定与灵活。

2. 答:(一)体松心静: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

“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

“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二)缓慢柔和: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套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动作,按正常速度需要在五~六分钟之间完成,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三)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初学时要保持自然呼吸,练习到一定程度时,须将呼吸、意念相配合。

太极拳的呼吸一般都是与动作相配合的,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如起势、收势动作,两臂向上抬起时吸气,下落时呼气。

两手张开时吸气,合时为呼气。

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为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还可以理解为,向外进攻的动作为呼气,进攻前的动作为吸气。

无论哪一种呼吸方式都应力求自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