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小学三年级科学)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小学三年级科学)

2013年郴州市小学科学《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应用优质课竞赛
参赛教案
内容:《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推测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用实验的方法确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探究浮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活动过程中感知水的浮力,体验在探究过程中的乐趣;(2)养成尊重科学、重视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3、科学知识: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沉在水下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1、教学所需《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器材:铁片、铝片、铜片、塑料、木片、橡皮泥、小瓶子等。

2、水槽6个、小杉木12块、小松木3块、小杂木3块
3、教师自制教具1个
4、课件。

教学课时: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实验准备:
1、分组:6组
2、分工:温馨提示:
a、请组长(1人)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探究;
b、请操作员(2人)每次拿起一件物品,轻轻的将物品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作,反复验证;
c、请记录员(1人)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
d、请卫生员(1人)将实验过的物品用毛巾擦干,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就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就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二、分组实验:
实验一、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实验目标: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实验器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同步教学实践训练》袋中的材料。


3、实验对象:1---6小组
3、实验步骤:
A、指导实验。

请操作员每次拿起一件物品,轻轻的将物品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作,反复验证;
B、小组实验。

自主分工合作
D、小结:像铁、铝、铜这样的金属材料,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容易浮。

物体的沉浮跟制造的材料有关。

实验二、不同种木头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实验目标: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不同种类的木头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实验器材:杉木条、松木条、杂木条
3、实验对象:1---3小组
3、实验步骤:
A、指导实验。

B、小组实验。

自主分工合作
D、小结:不同的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
实验三、不同杉木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实验目标: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同一种的木头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实验器材:三小块杉木条
3、实验对象:4---6小组
4、实验步骤:
A、指导实验。

B、小组实验。

自主分工合作
D、小结:同是杉木条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
教师说明:实验(二、三)表明,不是所有的木头在水中的都会沉
或会浮,要具体而论。

所以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要用“容易” 浮或“容易”沉来描述。

实验四: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报告
1、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2、实验器材:塑料瓶、水槽、木板、泡沫板。

3、实验对象:(1、2、3组做让塑料瓶在水中沉下去的实验)
(4、5、6做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
4、实验步骤:自主实践
小结:
1.让塑料瓶在水中沉下去的实验:
(1)失败的实验原因是:
(2)成功的实验方法有:
2.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
(1)失败的实验原因是:
(2)成功的实验方法有:
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小结:1、改变物体的轻重;
2、改变物体的形状;
3、借助其它物体。

4、往水里加盐?
三、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标: 探究水的浮力、了解潜水打捞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器材:教师自制教具
实验步骤:教师演示潜水打捞水底重物的全过程。

四、拓展:
看:人们已经利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原理,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想: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利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做些什么?
做: 心动不如行动,动手试试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