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试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总结概括出材料的物理性质,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水槽、铁夹子、回形针、树枝、积木块、塑料片。
为老师准备:铁夹子、回形针、树枝、积木块、塑料片、象棋子、水槽、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1、展示乌鸦喝水的图片,说一说图片说的是什么故事?用树枝行不行?为什么?
出示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25分钟)
1、认识并预测
逐一出示铁夹子、回形针、树枝、积木块、塑料片,请学生说一说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猜一猜,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2、验证
提问:你们的猜测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验证呢?
提出两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多媒体展示问题:1〉怎样来判断物品的沉浮?如何算沉?如何算浮?
2〉如何把物品放入水中?
学生讨论、汇报。
多媒体展示并实物演示:
1〉如果物品向下碰到水槽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浮的。
2〉将物品轻放到水中央再放手。
多媒体展示温馨提示:
1〉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测试材料,一种材料测试完以后即取出,再进行下一种材料的测试。
每种物品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用↓、↑表示沉、浮)。
2〉做实验时请同学们轻拿轻放,防止水滴溅到桌面上。
如果桌面有水,请用抹布擦干净。
3〉听到音乐响起时,马上停止活动。
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安静、有序的完成实验。
小组实验,老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
提问:当预测与实验结果不一样时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
多媒体出示伽利略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试验中得来。
3、得出实验结论
提问:有没有发现这些物品的沉浮跟什么有关?
多媒体展示实验记录单。
总结:物品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物品的材料有关,生活中大部分金属材料在水中大都容易沉,木头、塑料类材料在水中大都容易浮。
提问:如果你是乌鸦,你可以用什么代替石子?
三、认识木头(12分钟)
1、认识木头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木头的又一特性——在水中是浮的,除了这些特性外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提问1:同学们知道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的?
提问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木制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利用了木头的什么性质?
多媒体展示图片:木柱、木质工艺品、木船、藤条编制的篮子、火柴、有花纹的木圆珠。
小结,完成书上的气泡图。
出示课件中的气泡图。
2、节约木材
木头的作用这么广泛,所以人们离不开木头,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课件出示一次性筷子、贺卡每年浪费的木材量。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
多媒体出示节约资源的宣传口号,生齐读。
四、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不同材料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其中木材不但是浮的,木材还有很多的特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我们要节约资源,保护资源,让资源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物品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物品的材料有关
教学反思:
从初次确定公开课上这一课时的迷茫,到现在对这一课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经历了一次自上,两次“磨课”,一次区内公开课。
这其中的改变得益于区教研组许老师给的机会,朱老师、蒋老师、张老师等人的悉心指导,教研组老师的批评指正,在此,向您们说声“谢谢”。
在这次反复上课、“磨课”中,我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反省,从自我感觉、同行的指导中进行自我剖析。
我发现,在常规教学中我可能存在着以下不足,非常值得我以后改进。
1、对上课内容没有分析透彻,如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预测时让学生说出物品的材料的目的等等,对这些我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的稀里糊涂,学生听得糊里糊涂。
2、欠缺教学艺术。
如:上到森林资源被严重浪费时,我设计了由多媒体出示一次性筷子和贺卡浪费木材的数据,我总是存在着看着大屏幕读数据,把背影留给学生,而没有面对着学生的情况。
又如:在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我没能引导学生先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再推出结论,大部分学生就直接说出了结论,这样就没有体现出实验中的逻辑性。
再如: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预测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可我却没有捕捉并合理利用教学中的矛盾的火花,让可以出彩的闪光点从我的迟钝中溜走。
3、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4、对新课的导入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直以来,我只知道精彩的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方面吸引到课堂上,再顺利进入新课,觉得设计新颖、过度的自然,就是“导入”的所有使命。
后来在磨课的过程中,朱老师一番话使我眼前一亮,“导入”在完成进入新课的目的后,如果还能用于后面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或一部分教学过程,就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连贯。
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用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作为导入,在本课第一部分内容学习完以后,又提了个问题:如果你是乌鸦,你还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石子。
5、上课时表情严肃,与学生没有深刻的眼神交流,让学生觉得跟我有距离感,评价语言贫乏,评价方式单一,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变自己,并多积累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