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案例一、学情和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课,第三单元围绕着我周围的材料这一主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有顺序、有目的的、仔细的观察,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对生活中常见物品从材料的角度进行分类,并且能够总结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凳材料的物理性质。
有关沉和浮的问题,这课主要说明物体沉浮与物体的材料构成有关。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沉浮究竟与什么有关系?为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们适当的调整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和发现,通过猜测、验证和汇报交流等环节,使他们认识到有些猜测与实际实验观察结果是矛盾的,从而明白了物体的沉浮与材料的构成关系。
这一课,老师引导学生从观看一则新闻开始,而且研究选择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对于人们克服苦难的帮助。
在一条主线和三条支线的研究活动中,扭转学生思维中的一种错误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学会用事实说话。
这一节课教材设计了一条主线和三条支线:一开始让学生进行观看新闻,引出使用何种材料进行达到对岸,在学生进行猜测后开始进入第一条支线。
实验这些材料构成物体的沉浮情况。
经历推测假想→实验验证,使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材料没有关系”这样的结论产生肯定时,于是就有了第二项活动,认识木材的特性,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最后引导学生对人们利用简易木桥通行的过程思考讨论,使他们认识人们利用了木材的多种特性,才能够搭建简易木桥。
最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体现感知到的是木材的特性作用。
最后进入第三支线,利用回归主线的泥石流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了木材对于我们生活有巨大的作用,要学生珍惜木材,保护环境等。
原本教材中的设计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要求比较准确,但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如何使得木材特性和材料的沉浮两个教学目标之间进行连接,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
所以老师对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抓住要害,才能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因此,对教材进行了改编。
主要的改变就是要把实验的研究变成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发现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所以我们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一次大胆和创新的尝试,通过一个山村的变化这个主题,引出了三条支线,再通过三条支线,让学生完成了三种生活中的问题体验。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能力目标: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木板、木片、铁板、铁片、塑料板、塑料叉子。
【设计意图:科学课材料准备不充分,学生就无法亲历探究活动,科学课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这是我任科学课后的切身体会。
充分的材料准备是上好一节课最根本的基础。
我们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了同种材料不同形状,比如说塑料棒和塑料叉子,比如说木条和木块,铁片和铁条。
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暴露了许多我们预料中的问题,特别是塑料叉子和塑料棒,他们都认为都会浮,而木块会沉,木条会浮。
从这些材料的选择中,我们就是会了让学生从生活中出发,让他们的生活经验产生了错误反差,从而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过程这一堂课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的设置层层相扣,一条主线三条支线,目的性明确。
首先利用小明所在的家乡遇到一场泥石流灾害作为开头的主线引导下,让学生迅速的进入了第一条支线材料的选择,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那该怎么办?而后通过三种材料的选择,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测。
那么如何验证我们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呢?学生很自然的就会利用老师提供的物品利用实验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式验证,并且将自己的验证过程记录在导学单上,最后各小组在得出各自的结论后进行了汇报交流。
第二条支线是从杨老师的一句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木头做的,引导学生分清了材料和物品的区别,并且开始了对于材料特性的认知。
随后我们的课堂再次回到了主线上,因泥石流引发的灾害,使得通外外界的唯一一座桥被冲毁了,人们临时用木头搭建了一座简易木桥。
杨老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让人眼前一亮,学生通过对于搭建简易木桥的原因思考,学生不仅在实际运用的角度上复习了木头特性这一理论知识,更是为最后一条支线设置了巧妙的连接。
重新回到主线之后,播放了一段小明家乡多年后变化的视频。
从视频中让学生有兴趣的去思考,其实那些在他们目前生活中并未真实见过的自然灾害,其实有可能离的很近。
从情感上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珍惜自然资源。
在实际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明白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许多相同物品都可以用不同材料制成。
从双重目标上,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了升华。
1.创设情境出示图片:长时间的大雨造成了山区的水土流失,冲坏了大桥,小明想要到桥的另一边,你认为用下面什么材料可以较好的帮助他?(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出示)出示材料:木材、金属、塑料。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回答,并追问:为什么用这种材料?生(预设):用木头,因为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用铁片,因为船就是用铁做的;用塑料板,因为塑料板也可以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主线起点是让学生观看一则新闻,微视频的制作已经成为老师们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通过老师情景问题的代入,开始进行了这一节课的第一次思考。
这里由于问题的指向性可能有些模糊,学生有些偏离预设的回答,所以这是需要课后进行改进。
随后老师通过追问“为什么用这种,说明你的理由”,进入了第一条支线,学生利用已知的经验进行猜测回答,完成了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两个科学探究目标。
】2.动手实验小组预测并填写导学单,讲解实验方法和过程(通过微视频与P P T的形式),材料员领取材料进行实验,完善导学单。
【设计意图:在实验操作视频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自主开始实验探究过程,并且利用导学单进行对搜集证据和处理信息。
在这个环节,利用制作的实验操作微视频和P P T,便可以有更多时间来指导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增加了实验时间。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一人进行一次操作和记录,完成了目标。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磨课时,许多学生由于手上都是水,难免会把导学单弄湿,杨老师注意了这个细节,准备了毛巾让学生擦手,让学生明白了实验过程的严谨性。
】3.结果交流请小组汇报员上台出示完成的导学单并讲解,下面同学有不同意见或者建议的可以举手提出。
【设计意图:在得出结论这环节,学生通过汇报交流形式,明白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是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这里由于开头中已经讲到了材料,再导学单上的填空式设置,所以学生对于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不会产生了疑惑,而且汇报交流过程也比较顺利。
这里三个步骤都是为了实现教学重点目标而层层铺设的。
】4.木头特性的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木头做的?学生回答。
是不是左右的材料都是以代替木头?比如可以用橡皮这种材料来造房子吗?(出示木筏、橱柜、火柴和木桥)这几样木制品分别运用了木头的哪些特点?师生一起完善气泡图。
【设计意图:通过这座简易木桥让学生们回顾木头的特点。
第二条支线开始的过渡语,杨老师说小明靠着木头做的木筏到了河对岸,我发现学生脸上有一种成功后的窃喜。
随后又问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用木头做的呢?是不是所有材料都能做成桌子、桥和船呢?通过对于木头做成船的这种材料特性,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尝试思考说出图片上物品运用了木头的其它特性,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导学单的任务三。
再通过学生的汇报过程,共同完成了木头特性的气泡图,这其实就是一种层层推进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手段。
】为了临时通行,人们搭了一座简易的木桥(图片),这座简易木桥用到了木头的哪些特点?【设计意图:小明村子的为了通行搭建了一座简易木桥,问学生你觉得是利用了木头的哪些特性。
这个环节非常开放,不仅能够让学生利用新知进行回答,还能够使得他们融入情景的进行思考,如果我是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搭建这样的木桥?所以这个环节不仅是点睛之笔,更是对突破难点巧妙拍摄手法了。
】5.情感升华:这是十几年之前的新闻了,现如今人们建造了一座石桥。
在这几十年时间里小明的村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想了解一下吗?(出示微视频)看完视频后你觉得大树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课堂进行到最后,再次出示一段视频,这段视频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讲述村子的变化,第二段是儿童植树,第三段是砍伐树木的速度非常快。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需要再老师的引导下,了解环境破坏的现象,具有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要求的层次不高,所以杨老师的追问大树的作用和之后的总结,都是带有指引性的。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性非常明确,回归主线,情感提升,给本节课画上句号。
】由于木头的减少,人们用很多设计材料代替了木头,比如煤气、仿木瓷砖、铁桥石头桥……四、教学反思由于我们乐清的实际情况,一般学生很难见过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设置的这条主线可以说有些偏离了学情认知。
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上是否真的能够完全融入,还有待商榷。
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学生那么热爱学习科学,却总很难重视起来。
就是因为有一些的科学现象离他们太远了,没有切实的体会,哪来提高。
我们需要再课堂上尽可能真实的还原一些科学,让学生多一些震撼。
原本在采用这种情景设置,我们原本的设想是,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做成物品,究竟能不能安全渡过脸盆的水面?还有就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作为引入点。
最后设计利用这样自然灾害的情节,让学生扮演受灾人们,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
由于移动互联网太普及了,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科学现象,有时候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而且我们在研究木头特性这个环节中,也已经充分去挖掘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科学的,所以也有相辅相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