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与人的物化问题
—卢卡奇《历史和无产阶级的意识》读后感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产生
卢卡奇从《资本论》中所提出的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了现代人的物化现象。
他认为,物化现象使商品结构中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
卢卡奇在做出这一结论时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他认为物化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
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说进行的,商品在社会中还起不到支配的地位,所以那时的社会还不是靠商品说赋予的物的关系和交换关系说支配,而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占据了整个社会结构的主要地位,使得物化现象才成为可能。
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形式占统治地位,并且渗透到人们一切日常生活方式中,对整个社会的内外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成为该社会新陈代谢的支配形式。
在这个社会中,人自己的劳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与他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这种现象既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
在客观的方面,一个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世界产生出来了;在主观方面----在市场已经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跟他自己相疏远,人的活动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非人的客观性,他恰如任何消费品一样,必须按照独立于人的它自己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
在此基础上,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都引起在商品中的人的劳动变成抽象的。
在客观方面,就商品的形式的等价关系推动了性质不同的物品进行等价交换;在主观方面,人的劳动在其抽象中的形式的等价关系不仅是各种商品所要还原到的共同的因素,而且也成为控制着商品的实际生产的现实原则。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可以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以度量的劳动,任何不同性质的商品进行交换都是依据着这个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精确计算的。
二、物化理论的内容
(一)关于劳动物化
“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
”但是,这种分工的专门化和具体化又因商品的完整性而形成一个整体,人们的分工被定位在生产完整商品中的某一个部件上,部件的分离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技巧、水平、能力和劳动的主体创造性统统被生产和分工物化在某一个完整商品的其中一个部件上,从而导致了对整体破坏。
劳动的局部分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越来越趋于合理化的现象,使产品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客观组合。
过去把传统经验看作是对劳动对象的合理计算,转而被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的、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所取代。
工人们屈从于自己所生产的物质对象,并一直被推进到工人的灵魂的局面:一种完全丧失自我的客体化的后果。
(二)关于人的物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当生产的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的情况下,也就同时意味着它的主体也被分成许多部分,不仅人的内在的存在被这种商品化过程分裂了,人的外在的存在也被这种专业化的过程否认了。
也就是说工人完整的人格已经不复存在,它若生存就
必然发生内在的分裂。
另一个结果就是工人被彻底的原子化了。
因为生产过程分工越合理、机械化程度越高,劳动者就越不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人,不仅如此,他反而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中的部件、一个原子。
(三)关于政治物化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一旦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每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最突出的首先表现在国家形式和法律制度上。
国家制度同样渗透着商品生产中的合理化原则和可计算原则,这就像一架机器可否操作运转能被计算一样。
“在这样的国家中,法官或多或少是一部自动执行法的机器,只要从这架机器的顶部塞进一张案卷,连同一些必要的费用,那么,你就可以从这架机器的下部得到它所吐出的多少具有说服力的裁决:也就是说,法官的所作所为大体上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和调整。
首先表现为“合理化”和“系统化”,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和事件,都被“合理”、“系统”的法律形式囊括其中。
在法律体系内,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部门法律、法规和条例等,应运而生。
与此相适应,为了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为了推动、巩固和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立法、司法和执法的部门和机构也纷纷建立。
这样,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框衡于法律范围之内,都受到国家机器的强有力的干预和调治,在虚假的“客观性”面纱之上,又添加了一层“公正无私”、“合理合法”的更为虚假的人为掩盖。
同时在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和在生产机构之中的工人有类似之处:一切都是可计算的,它不过是一个机械系统中的一环,他们虽然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国家机器,但也是雇佣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出卖者。
卢卡奇发现,国家机构分工越细,越合理,那么它的物化也就越严重。
尽管国家管理和生产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不是在减弱物化的结构,而是在强化这种物化结构。
(四)关于意识物化
卢卡奇认为,人们对现实的事物无法理解,感到神秘莫测,直接原因就是现实的物化已经在人的意识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本质关系的虚假的客观性被隐藏了,变成了真正的客观性,而商品关系背后的真正的客观本质,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既定的事实是,真变成了“假”,假变成了“真”。
在人们的意识中,以真为“假”,以假为“真”,并被这种虚假的“真”牵着鼻子走。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物化的既定事实和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把一切“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形式化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需要,也是其阶级本质特定方面的体现。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的需要、本质化为“客观”、“科学”和“公正”的思维模式,加上这些思维模式确实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辉煌的成就,还有就是资产阶级自觉地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大众传媒到处渗透,造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无孔不入的思想氛围,人们在这种氛围中,不管自觉与否,都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资产阶级指派的思维方式。
人们一旦接受了这种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看待其自身,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必定无疑地从心理和理论两个层面上认同资本主义现实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及不可更改的“客观性”。
与经济和政治的物化相反,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过程。
原因是,对于资产阶级来说物化的现实只有作为人们意识中的既定“事实”,成为人们不再追问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既定“事实”以后,才能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心愿,把物化的真正现实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
此时,物化意识对资产阶级所企求的经济物化、政治物化以及资产阶级的整个统治,起着一种论证、说明和把真变假,把假变真的作用。
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意识物化则起着一种把掩饰和麻痹变成似乎是反映现实本质的既定事实,使其丧失真正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功能与作用。
意识物化的真正本质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