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同一性

浅析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同一性

浅析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同一性【摘要】本文论述了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同一性:改良派与革命派是同一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革命派和改良派都是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反对帝国主义是他们共同的旗帜;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向西方学习,实现资本主义,建立近代的社会、国家。

【关键词】清末;改良派;革命派;同一性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人们一般强调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派别,一个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一个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的思想、主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他们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建立近代化的制度、国家,都想为沉沦的中国寻求出路,因而二者虽有对立但又具有同一性。

一、改良派与革命派是同一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
鸦片战争后,列强相继染指中国。

他们凭借着雄厚的实力,通过军事上的侵略、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掠夺、文化上的渗透等各种手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面对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奋起抗争。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僚进行了为期30多年洋务运动,希望国家摆脱灾难,日趋富强。

虽然最终失败,但是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力量也相应增强。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

他们的主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是由地主、官僚、大商人等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政治派别,他们代表的是新兴的绅商阶层,他们与清政府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希望清政府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政、宪政,反对推翻清王朝,期望通过温和的政治体制改革获取更多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是由一般商人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政治派别,他们与清政府的联系比立宪派(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相对较少,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全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这两派都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二、革命派和改良派都是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反对帝国主义是他们共同的旗帜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新的政治力量挺身而出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

他们以“公车上书”为序幕,组织强学会,拉开了救亡变法的帷幕,上演了对
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戊戌变法运动。

他们努力向西方探求救国真理,冒死直陈于上,奔走呼号于下,向民众宣传变法图强的道理,自甘流血牺牲以图自强,例如“谭翤同等戊戌六君子”。

维新派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唤醒了人民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爱国救亡的政治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悄然兴起。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第一次向国人阐明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主张。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华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无数次的起义、失败、再起义,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一个里程碑,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从封建主义的漫漫长夜中醒来。

总之,革命派和改良派都想把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于革命派与改良派都有救亡图存的愿望,他们在同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斗争中也有过合作。

例如,在收回路矿权利的一系列斗争中,大多是立宪派发动或立宪派与革命派相继投入斗争。

在1911年的保路运动中,四川的立宪党人组织保路同志会武装抗清,而革命党人吴玉章等组织了保路同志军,
在荣县建立革命政权与之遥相呼应。

并且,革命党人正是利用了“保路风潮”发动了武昌起义。

应该说,无论是革命还是立宪,在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清廷卖国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同一性。

三、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向西方学习,实现资本主义,建立近代的社会、国家
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的工业化,二是政治上的民主化。

立宪派与革命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两翼,双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现代化而努力。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是清末政治制度发展上的两种价值追求,是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两个基本方向。

他们都向西方学习,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大体是两种模式,一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如英国。

一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如美国。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保留皇帝,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以渐进的方式使资本主义体制取代封建主义体制。

他们对清廷有较大的妥协性。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以暴力的手段推翻清政府,把皇帝拉下马,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因此,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共同的出发点: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是在挽救民族危亡时从西方学得的救国方案,这两种方案与原有的封建专制制度相比都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和进步性。

尽管二者社会变革的形式不同,但是双方的目的都在于结束封建专制制度,
确立资本主义体制,以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国家与社会。

除在政治上的要求外,在经济上,改良派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也做了相当大的贡献。

在百日维新期间,在经济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收回利权运动中起了倡导作用。

革命派则是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创造更为广阔的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颁布了不少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

总之,两派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两者的目的、性质是相同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清末革命派与改良派则具有更大的同一性,而不是对立性。

综上所述,特殊的社会背景使两派关系复杂,除了对立与分离的一面外,还存在着同一与合作的一面。

从根本上说,两派都是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政治统治来代替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革命派以暴力革命争取民主共和,立宪派以和平改良争取君主立宪,他们的手段和途径不同,追求的政体形式不同,但他们挽救民族危亡的大目标却是一致的。

无论是立宪还是革命,他们在当时社会变革中都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 .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2.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