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世纪外来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中世纪外来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摘要:9世纪以后,大量的古希腊和阿拉伯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阿拉伯文化进入基督教世界并对基督教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

在阿拉伯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中,阿拉伯文化保存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阿拉伯哲学对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还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理性精神的形成。

阿拉伯著作传入基督世界还丰富了西方的文化因素以及大学的教材,同时带来的还有阿拉伯文化中自由解释《圣经》的思想意识。

这样,阿拉伯文化凭借翻译运动对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影响在西欧的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力是毋庸置疑的,整个西欧的文化无不透露着基督教的气息。

但就在这一时期,外来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其中,阿拉伯文化就对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而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翻译运动这一途径实现的,主要的翻译中心是两个:西班牙和西西里。

西班牙是基督教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汇合点,而西西里在9世纪之前一直由阿拉伯人统治,后在1091年被基督教诺曼人征服后才进入基督教世界的范围。

1在古典著作从希腊文和阿拉伯文被翻译为拉丁文之后,基督教文化在很多方面受到了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浅析阿拉伯文化对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

一12世纪,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大规模的古典著作被系统地由阿拉伯文译成了拉丁文,这样古希腊时期的大量经典诸如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的著作得以被中世纪的西欧熟知,从而将古希腊的哲学带入了基督教文化。

1伊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上卷,333页。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基督教士融合到基督教义中。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作品进入拉丁语系的基督教世界造成了宗教当局的两难处境。

”1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这就与基督教的教义有着本质的冲突。

因此在13世纪前半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一些地方是被禁止的,但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出现不仅仅解决了两者的冲突,还合理的将亚里士多德思想与基督的神圣启示相结合。

他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范畴和逻辑推理方法对科学、神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论证了上帝的存在,得出与基督教信仰完全一致的结论。

这样,阿奎那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基督教义相调和,“将基督教神学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学说宏大而牢固的基础上”2,从而建立起一套庞大的基督教神学体系。

1同上,328页。

2徐善伟:《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0页。

事实上,在那些阿拉伯文作品被翻译成拉丁文的同时,除了古希腊的经典,还有很多阿拉伯学者的作品也被翻译成拉丁文,这其中被翻译为拉丁语的阿拉伯哲学著作对经院哲学的发展与繁荣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伊本·西那(西方人称之为阿维森纳)是阿拉伯文化中最重要的医学家和哲学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是《医典》和《治疗论》,前者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后者则是一部哲学百科全书。

他的思想介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他本人则是“最后完成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调和的学者”。

当他的哲学著作翻译成拉丁语后,西方哲学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连经院哲学家大阿尔伯特也接受他的哲学。

“另一个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编写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义的时候,就曾采用伊本·西那的方法。

”1也就是说,正是阿拉伯人保存了古1郭应德:《阿拉伯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51页。

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后这些阿拉伯文著作通过翻译成拉丁文为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所了解,这样为经院哲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加之大量阿拉伯哲学思想的传入,进一步影响了经院哲学等基督教神学理论。

二在中世纪,大学开始出现,早期的大学跟基督教是分不开的。

在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垄断着文化知识和教育,也只有教会的教士才拥有知识。

进一步说,由于教会在中世纪的统治地位,知识分子必然成为教士。

那么,在中世纪早期出现的大学中,教师都是由教士来充当的。

基督教义的变化自然会导致教士神学思想的改变。

随着古希腊和阿拉伯学者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思想和基督教义相融合,理性和信仰可以共存的观念逐渐形成,并确立了热爱知识、赞扬理性的经院哲学。

“理性和信仰通过基督教实现融合,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理性形式——宗教理性。

”1这种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中世纪大学的发展。

“作为基督教最重要学术思潮的经院哲学,由于它相信宗教信仰的可论证性,相信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规律性,从而不自觉地潜藏着理性复苏的因素,而重视理性的学术研究恰恰是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2在阿拉伯哲学传入基督世界的过程中,阿拉伯哲学家中的杰出人物伊本·鲁世德(西方人称之为阿维罗伊)对基督教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伊本·鲁世德曾详尽地评注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主张无条件地全盘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他将理性与信仰分离并赋予理性与哲学以独立的地位。

他的思想对基督教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被很多学者接受,“阿维罗伊主义者在巴黎大学和意大利北部的比萨、帕多瓦、威尼斯等地十分1鞠平凡:“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影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42页。

2彭岚:“宗教对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影响之比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

活跃”1,以至于“以巴黎大学和巴杜亚大学为中心建立的‘阿维罗伊学派’,在12世纪末至16世纪末400年间一直是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学派”2。

由于亚里士多德以及阿拉伯思想的影响,基督世界的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理性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基督教信仰也受到触动,在新兴的大学中研讨学术被热衷而神学被冷落。

加之此时新兴的托钵修会(主要有多明我会和圣芳济会),于是教皇便创设新的体制,即“通过把新兴的修会和大学加以结合,来推行宗教立法纲领并提供神学教师”。

结果适得其反,托钵修会却在中世纪的理智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由此创建了经院哲学体系。

而修会修士又多为大学教师,又进一步影响着中世纪的大学。

《欧洲中世纪史》中这样写到:“在13、14世纪时,圣芳济会修士和多明我会修士1徐善伟:《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8页。

2姜文明、颜景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述评”,《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2月,29页。

一样出现在大学里。

”1古典翻译运动和阿拉伯文化的传播还为中世纪西欧的大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和浓厚的知识氛围。

有学者曾这样论述:“西班牙译本的流行,对西欧及其以巴黎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活动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翻译运动使大量的阿拉伯学者著作成为西欧大学的教科书,这一点在诸多方面都有例证:伊本·西那的《医典》被译为拉丁文后,“成为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直到17世纪。

它被当作医学圣经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著作都长”3;花拉子密的“代表作《还原与对消的科学》于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直到16世纪,该书一直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4;文学、天文学、光学、语言、音乐等学科也都有相应著作译成拉丁文后作为中世纪大学的教材。

1[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27页。

2王养冲:“论十二、十三世纪法国各地学院与巴黎大学的兴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1年3月。

3《阿拉伯史纲》,郭应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47页。

4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17页。

三翻译运动使得大量的阿拉伯作品译成拉丁文,阿拉伯文化的很多因素于是进入基督教世界,并对基督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世纪欧洲人曾大量吸收阿拉伯词汇,丰富了当时处于成长阶段的欧洲各国语言。

在建筑方面基督教建筑同样从阿拉伯建筑中有所汲取,“穆斯林建筑中马掌形弓架结构成为后来西方哥特式建筑中尖头弓架结构的先声,尖头拱廊做装饰的清真寺尖塔为哥特式花饰窗格提供了楷模”1。

如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基督教建筑从穆斯林西班牙吸收了许多因素,并融合了西方的建筑模式,在建筑室内的装饰中也有阿拉伯因素。

基督教义在中世纪是以奥古斯丁的教父神学学说为基准的,教义以及《圣经》的解释权一直掌握在少数教会高级教士的手中。

但阿拉伯哲学却给基督教1姜文明、颜景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述评”,《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2月,30页。

文化“带来了阿拉伯—犹太文化中那种可以自由解释《圣经》的思想意识”1。

阿拉伯文化在对《圣经》解释的同时又对其进行引申和扩展,这就“给西欧的神学家们提供了重新阐释《圣经》,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重新构筑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督教新体系的心态和榜样”2。

这种相对自由的解释经典的意识对于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影响了中世纪末期的基督教文明。

参考文献:[1][美]伊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上卷。

[2]郭应德:《阿拉伯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1刘建军:“阿拉伯文化队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影响”,《北方论丛》,2004年,101页。

2同上,102页。

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徐善伟:《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鞠平凡:“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影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姜文明、颜景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述评”,《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8]刘建军:“阿拉伯文化队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影响”,《北方论丛》。

11 / 11。

相关主题